香港沙头角“尘封”数十年,与其他地区的发展长期脱节,根本原因不在于没有资源或缺乏吸引力,而在于“禁区”的限制。
如今在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大势之下,香港当地居民乃至专家学者都支持全面“解禁”以促进发展,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化被动为主动,创新发展思维,加强与盐田乃至深圳的合作,以打造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为目标,全面推进边境发展,为深港深度融合增添新动能。
采用新方法
全面解除限制
沙头角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既有极具特色的山海景点,更有被誉为“购物天堂”的中英街这条历史文化国际消费街区。坐拥如此独一无二的优势,却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实在令人惋惜。
不同于其他地区,全面开发沙头角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创新发展思维。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解除“禁区”限制。
北区区议会副主席、沙头角乡事委员会主席李冠洪建议深港双方都各自保留沙头角的“禁区”围网和检查站,采用“港进港出”“深进深出”的形式进行管理。他还建议两边“禁区”的检查站应设立每日游客上限,当人数达至上限时,停止非沙头角居民进入,缓减及平衡“禁区”内的接待能力和容量。这样既能达到有效管理出入境的要求,又能实现“禁区自由”的目的,全面“解禁”完全做得到。
建设交通网络
奠定未来开放基础
沙头角出入交通陆路方面仅依赖沙头角公路疏落的小巴及巴士连接,海上交通仅属旅游工具,并非日常运作。有专家直言,交通设施是基建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应尽快加快步伐,否则难以调节日后全面开放,以及新口岸建成开通后繁重的旅客量。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延长地铁北环线至沙头角口岸,与深圳地铁18号线衔接;把现时粉岭连接沙头角的沙头角公路升级,建成架空干线和架空铁路,两线并行,沿车站上盖建商贸住宅区。
此外,可把东部包含鹿颈、荔枝窝、乌蛟腾、中英街等地丰富的历史遗迹,结合红花岭郊野公园生态保育区及印洲塘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打造成“历史旅游文化及生态康乐区”,与北都中部的新田科技城、西部的洪水桥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三头马车”齐头并进的态势。
现时沙头角码头开放前往吉澳、鸭洲及荔枝窝的岛屿生态游,未来的海上交通规划应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设置与深圳码头对接的航道,提供日常出入境及特别旅游服务,释放不同产业的发展潜力。
身为沙头角原居民的北区区议员温和达认为:“从香港沙头角公众码头到盐田区只需10分钟,两地可协商设立海关码头,建立游艇会所,把沙头角海域建设成像泰国芭堤雅的水上休闲中心,打通盐田至沙头角‘禁区’海域的海洋经济及水上活动商机,如果盐田深水港能发展成为邮轮码头产业,将更美好。”
聚力协商合作
全力支持“合作区”发展
“解禁”之后,深港需紧密合作推动沙头角的多元化发展。有香港当区居民和立法会议员认为,深港应联手打造中英街,共建“共商、共管、共享”的新试点,并在此处实施“管进不管出”政策,将目前横跨两地、被一分为二的沙头角,整合为“特区中的特区”,从而推动未来的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沙头角、中英街的独特优势。
当然,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不是只建一座商场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全面的政策支持。
如今,深圳对香港北都的对接非常重视,希望两地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盐田区十分注重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在上年底就已启动13个改造项目,包括沙头角口岸重建、中英街重塑等,总投入195亿元人民币。沙头角口岸也将重建成仅供旅客通关的“两地一检”新口岸,预计三年后落成,每日最高容纳十万人次出入,深圳的地铁已起到中英街附近,并将连通新口岸。
深港两地应注重协商,通力合作。香港也需根据现有情况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沙头角注入活水和动力。
李冠洪建议把香港沙头角旧街市改建成多层停车场,把现时的街市搬去楼上经营,像大埔街市般有冷气,环境舒适,又可增加泊车位,吸引游客光顾。此外,他还表示应把社区会堂搬到新街市,增加公厕等配套设施,满足开放后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
全力推动沙头角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深港合作计划将该区域建成为国际跨境旅游首选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引领区、深港融合发展的新典范,有助于拓展和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
事实上,推动沙头角发展,条件具备,民意支持,形势需要,时机已经成熟。各界期待在开放沙头角这件事上,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探讨深港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