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苹果育种跻身“国家队”
5月27日,在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召开的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推进会上,“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牵头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现代园艺产业学院(小草沟苹果产业学院)”“青岛农业大学苹果研究与创新基地”同时揭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以及14个成员单位的50多位果树专家参加了活动。
为深入推进种业联合攻关,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农业农村部将组织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着力打造以十大优势企业自主联合攻关为塔尖、十大主要粮食和重要畜禽联合攻关为塔身、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国家育种攻关阵型。在64个重要特色物种中,山东省承担了苹果、番茄、洋葱、驴、鸡5个物种的联合攻关,而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牵头单位就由久负盛名的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承担。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丛佩华研究员认为,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落户山东,是由于山东苹果产、学、研企业比较多,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全产业链工作机制体制,推动了产业不断升级。
作为深耕细作、笃行致远,38年来共为全国提供了2.5亿株优质种苗的育种基地,为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落户莱州小草沟找到了答案。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和山东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等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苹果育种与栽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组建了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和山东省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团队,针对苹果产业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经几代专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接近400万亩,现代果园超过60万亩,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国市场占额为40%,而烟台市集中了全省62%的种植面积,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组首席专家李林光研究员强调说,近几年,山东苹果产业表现出阶段性供应不足和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并存的特征,产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下滑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种结构单一,设施装备不配套、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等。
为此,莱州市小草沟园艺场(莱州大自然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等部门持续开展联合攻关,依据“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及良种良法配套”的思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企合作,协同创新,推动苹果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关键基因挖掘、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等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育种联合攻关机制,保障持续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状优良、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苹果新品种,为保证我国苹果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农业大学、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学森教授指出,山东苹果占山东水里的二分之一。山东苹果平均单产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通过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课题,进一步加大苹果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将推动我国苹果产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推进组还对我国未来苹果中长期发展提出了方向,到 2025 年,初步构建针对苹果种业问题形成的科技紧密协作、技术充分集成、产权划分清晰、运转高效、产出持续的苹果育种攻关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到 2030 年,选育推广10 个以上优质丰产、多抗广适的早熟、中熟、晚熟的突破性苹果新品种,实现早熟、中熟品种国产化全替代,品种结构显著优化,自育品种栽培面积达到全国苹果栽培面积的 80%以上;构建高效的苹果育种联合攻关机制,建立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现代苹果育种新模式,通过基因编辑等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实现定向目标育种,育种效率大幅提高,育种年限显著缩短,基本达到国际商业化育种水平。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王帮高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