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了两个新闻,都是关于招商引资的。一则是某县举行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一次签约16个项目,总投资120亿元。一则是某市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市里设中心会场,各县设分会场,全市有80多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1000亿元。
说是新闻,其实也不新,因为几乎各地每年都在搞,究竟是谁最早“发明”的现在已无法考证了!大致的套路和节点是,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一般安排在年底,地点安排在酒店(当然档次要高),领导和客商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签字、握手、举杯、合影,气氛热烈、其乐融融。集中开工仪式则一般安排在年初,地点分别安排在项目所在地,搭台子,竖牌子,插彩旗,放气球,鸣炮奏乐,锣鼓喧天,领导和客商分别表态,慷慨激昂,场面恢宏,蔚为壮观!
但是热闹归热闹,我们老百姓似乎不明白:签约就签约、开工就开工,为什么要“喊着号子”搞“集中”?是算好了时辰、还是看好了日子?
作为招商引资,各地都很重视,领导更是上心。因为这既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上级考核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工作政绩的重要体现。但招商引资毕竟不是赶大集,和谈恋爱一样,招商者和被招者都有一个相识、相知、相信、相随的过程。与客商开始接触的时间不一样、中间洽谈的过程不一样、最后敲定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谈的顺利,有的谈的艰难,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怎么可能同时达成意向、同时一块签约呢?而且即便一块签约了,在后期手续办理中,涉及到规划问题、用地问题、配套问题、审批问题……等等,面临的情况和所用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快捷,有的繁琐,难道先办完的也要等着一块开工?这明显就是违背规律违背常理的!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说,所谓“集中”就是一个形式。当中有些项目是真的、实的,但也有些项目实际上是凑数的,签约投资的规模候很多也是“注了水”的,目的就是要个“排面”,给外界看。反正签的“约”也没有什么约束力。所以,后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签约的不一定会开工,开工的不一定真建设,建设的不一定能生产,生产的不一定干长久!甚至出现了年年招商不见“商”的尴尬局面!
对于这种群众都明白、大家都反感的事情,为何一些地方还大张旗鼓、乐此不疲呢?我想,除了“惯性思维”原因、“从众心理”原因、“好大喜功”原因之外,关键的一条是,上级在考核上出了问题。这就是过于看重“形式”而忽视了内涵,过于注重“过程”而淡化了结果,加之目前干部任期较短,所以各地“表现在当下”也就不足为怪了。反过来,如果坚持“结果导向”,重点考核项目完工率、投产率、税收率、见效率等等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上述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便没有了市场。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诚希望上级领导能够走出大楼,深入基层,真正到群众中间多问问、多听听、多看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出台一些接地气、真管用的实招妙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观,“官僚主义”消除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也便没有了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