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大批民营开发商暴雷,地产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克尔瑞公布的房地产企业2023年1-5月的销售榜(全口径金额)可以看到的,TOP20可大致分为四类企业:
1、央企巨无霸:保利、中海、华润、招商、中铁建;
2、地方国企:建发、越秀、华发;
3、混合所有制企业:万科、绿城、金地、绿地;
4、民营企业:碧桂园、龙湖、滨江、融创、旭辉、新城、美的。
资料来源:克而瑞
虽然民营企业还能占有7席,但是真正称得上稳健的只有龙湖、滨江,融创已受重创,碧桂园、旭辉也是艰难度日。原来长期霸榜的恒大、华夏、泰禾、世茂等,早已是昨日黄花。
央企老大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强者愈强,并不令人惊艳,近两年最耀眼的当属地方国企——除了建发、越秀、华发外,厦门联发、首开、象屿、厦门国贸、北京城建、武汉城建等也位列TOP50。
而真正算是异军突起的,是伟星这样的民企。
伟星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76年9月,总部座落于浙江台州临海,产业涉及服装辅料、新型建材、房地产、水电、金融投资等领域。伟星房产依托集团实力,2020-2022年豪掷460亿拿地。其中,2022年伟星房产拿地投入154.23亿元,新摘12宗地块(包括合肥8幅、南京2幅、芜湖2幅);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184万平方米,新增储备货值约330亿元。排名也不断上升,从2021年的88位、2022年的55位,到今年1-5月份的39位。从区域布局上看,伟星房产除浙江老家外,深耕芜湖多年,12年进入合肥市场,稳坐合肥、芜湖、马鞍山及安徽省市场头把交椅。
其实伟星和不少地方国企崛起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四处拿地、积极全国化扩张的时候,这些企业没有盲目的扩张,而是持续深耕某一区域,在大本营和战略发展区域内拥有大量、较为低廉的土储,并且积累了较好的口碑。同时,也因为没有胡乱拿地、所以杠杆比较合理、没有过度举债。在市场格局调整之时,他们反而能够大举拿地并最终扩大规模。
这类型的房企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对避免形成央企巨无霸的垄断、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品质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另一些新进的参与者,可能更像是“投机”的。
比如刚刚6月1日北京的土拍,顺义两块地分别由45、36家企业参拍。这些企业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发商,更多的是闻所未闻的新面孔。有公众号总结为“满屏的南通、芜湖、山西、如皋、武安、扬州......,泰、芳、虹、和、祥、笃、哲、旺、河、垚、顺、鹏、兴、山......”。
资料来源:乐居北京
细分下来,这些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钱的地方城投。比如江苏省南通市“代表队”,有海门区国资下属的师山置业、海门海泰,如皋区财政局下属的润皋置业,海门经开区下属的南通江海港……让人感叹南通国资的实力真是强劲啊!
第二类,地方小开发商。比如河北邯郸的武安明芳、厦门的岩垚盛、山西的星河。
第三类,各种新成立的公司,可能就是单纯的有钱来玩,也有可能是规模开发商的壳,大家自行领会。
其实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北京,在合肥、成都、苏州的热门摇号地块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这种小企业围攻的情况。这些新的参与者看中的是摇号地块“稳赚不赔”——一般都是限房价地块、存在一二手房价的倒挂。此外,他们偏爱的是小地价地块。比如这次顺义这两块地的地价上限仅分别为16.56亿、17.31亿,比较低的摇号门槛是小企业如此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行业“新手”并没有什么品牌和产品线,也缺乏一定的操盘能力,他们的参与恐怕对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积极贡献。
在行业遭受重创的背景下,难免有一个阶段的“鱼龙混杂”,但真正有产品力、有客户服务意识、有成本控制能力的房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长久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