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应届生突然被中创新航解约 有女孩曾放弃其他offer现错过春招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摘要:“由于业务调整,公司将会和你解约。”5月24日,1分钟的通话时长,周婉婷失去了offer。
去年秋招之后,她就拿到了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的offer。这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在“越来越卷”的求职市场中,双非院校、文科、女生,她的每一个标签都没有优势。她早早关注就业方向,以为拓展出新能源行业这条新赛道,领先她所在的人力资源专业同学一步,获得“上岸”的机会。
针对2023届的校招信息显示,中创新航在至少95所双非、二本院校进行了宣讲。这些应届生感受到了一种“友好”——有着“行业内增速第一”的光明前景,还对学历要求宽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然而,今年5月23日,这家公司忽然发出通知,“解约国内市场所有应届生。”
此时,春招已经结束一个月,还在安心写论文的周婉婷不得不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回到比之前更尴尬的求职困境里。
文| 徐巧丽
编辑| 毛翊君
心动的offer
选择“中创新航”,至少有5个让双非应届生心动的理由——国企控股,意味着稳定;新能源,是朝阳行业;校招网站上介绍,这是行业第三的动力电池企业,增速第一,发展势头迅猛;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双休;除核心研发技术岗外,对学历有较宽的包容度。
单是前两个理由,就已经让周婉婷抱有更高的期待。她留着中长发,化精致的妆,在一所双非院校读人力资源。这个专业留在她身上的痕迹是理性、说话周全、对一家公司的航道更为敏感。她相信自己的眼光,看好新能源行业,觉得“国企控股”挺有保障,即使工资不高。
去年12月初,她接到这家公司成都基地的二面通知,“人力资源还是希望线下面试”。那时,秋招接近尾声,她投了上百份简历,只得到了四五家面试机会,手上的offer为零。从专业的角度,她更能明白自己每个标签都没有优势:双非本科、文科、女生。
这次,招聘名额只有个位数,因为认定这是个朝阳行业,她放弃了英语六级考试,坐上跨越700公里的高铁。当时,成都疫情每天新增200多人,高风险地区有120多个,高铁还需要24小时核酸,但想到机会不能错过,她还是冒险去了。以往面试时,她总是抱最坏的打算,但这次感觉到了些希望。
这毕竟是她第一次线下面试。从2019年入学,到今年毕业,她的大学生活经历了三年疫情——频繁上网课、线上实习、线上面试。去年10月初,她开始找工作,又碰上疫情爆发,各个公司推迟了面试。
在她的专业里,总在自嘲人力资源是一个“谁都能做”的岗位,还越来越卷,要跟一大堆985、211,还有海归竞争,这几年硕士也越来越多了。她投了近半个月的简历,本地没回信就往外地投,等待通知的每一天都像有个爪子在挠心。
后来接到过四五个面试,每次她都被要求出镜,而面试官就开音频。她战战兢兢,在仅有的5分钟里,只能通过声音和语调揣测“黑箱”的另一边。面试官很快就喊下一个,有次一上午轮了100个人左右,到她已经11点,群里还有几百人等待“叫号”。
周婉婷面试的地方,当时基地尚未建造完成。讲述者供图
这次和中创新航的初面,大概有20多分钟,终于交流到了实践经验,她第一次感觉自己被看到——她有一段在知名公司的实习经历,之前总没被问到。而后,面试官还跟她说,公司以后会往国外发展。
第二天早上,她就收到了offer。那一天是12月8日,疫情放开的第二天,她“获得了一份好工作”。
对于双非、二本学生而言,中创新航这次在求职市场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友好”。在公司官方公开的信息里,它招收的应届生数量较多,2022届招了1600人,比动力电池Top1的企业宁德时代多了约400人。在面向2023届的招聘宣讲会行程安排里,至少走进了95所双非一本、二本院校。
去年11月底,应届生李群就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参加了中创新航的专场招聘。宣讲完后,这家公司让有意向的人现场投简历,直接面试、签约。当时,包括李群在内有七八十人参与,招聘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9点。
李群是对住宿条件最为心动——这家公司的成都基地刚成立,宿舍是崭新的2人间。秋招时,他手握5个offer,其中一个已经发起了两天内的签约。但在一个下午就得到中创新航的offer后,他第二天就做了决定,去学校找老师帮忙释放三方协议。
他记得老师还打趣,哪家公司面子这么大?他闪过一点疑惑,为什么流程这么快?但签约的喜悦,很快盖过了这些。他了解到,在这所民办二本里,20多名应届生被中创新航当场招走。
求职季里的“朝阳”
为什么找工作这么难?周婉婷拿到offer时,她的室友还在寝室群里发出抱怨。那时,她已经坐上回家的高铁,是6个室友里最早“上岸”的。她和父母、朋友分享了这个消息,但决定先不告诉室友,“大家都很焦虑,你不能把焦虑散发出去。”
那正好是求职季里的一段“尴尬期”,秋招结束了,春招还没到来。室友想找家乡的工作,但家乡的人力资源岗偏建筑方向,男生比较吃香。她记得,10月自己开始找工作时,专业里有男生已经开始“挑”offer了。
周婉婷一直记得,一个挺优秀的学姐提过,自己被面试官刁难,而男生就会被饶过。到自己面试时,她才体会到这个具体的“难”——总是会被问到感情状况。室友和她交流时也苦恼,明明能力差不多,简历投过去,女生的就没有反馈。
新能源行业,是周婉婷自己挖掘的新赛道。她出生农村家庭,父亲在厂里打工,母亲没有工作,偶尔打打零工。上大学后,她的专业、工作、生活都离父母的经验太远,他们基本给不出任何建议。
她想毕业就工作,大三时已经开始刷一些行业信息。那段时间,她时常看到一些文章,讲新能源发展不错,新型储能、电动汽车不断获得政策支持,就留了心。后来,学校开职业规划辅导课,她去问了老师,得到认可,那是她第一次相信,“新能源是一个朝阳行业。”
这次去中创新航面试前,周婉婷分析过公司的情况。简单来说,这家公司生产、研发锂电池,并卖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她看到,在公开信息里,由于下游行业的爆发,去年一年,中创新航的收入增长了198.9%,而就在她面试的两个月前,公司刚在港交所上市,这更让她坚定自己的选择前景一片大好。
周婉婷收到的offer。讲述者供图
这次应聘的理工科男生张迪,更直接地感受到新能源行业的吸引力。他在重庆一所双非院校读材料工程,估算了一下,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们,一半人去交通土建公司,一半人去半导体行业,而他们这一届有一半人都选择了新能源行业。
在他看来,新能源是半自动化生产,相比于传统的化工厂、建筑工地,环境条件要好得多。制造业经常倒班、加班,而中创新航承诺了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确实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大学生”。
起先,张迪也找过两三个学长学姐,希望能内推进他们公司,但发现公司基本不招人,即便招人,也是生产制造等边缘岗位,而且名校生、研究生也在和他抢。他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在其他公司紧缩的情况下,“新能源公司还在扩大产能,建设基地,就会招的人也多。”因此,基本上这个行业前十的公司他都投了。
据36氪报道,尽管中创新航成立于2007年,但2018年才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二季度,它的装机量(电池实际装到汽车上的数量)排名步入国内前三。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也是从2018年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呈每年翻倍式增长。
这种趋势下,中创新航也在不断扩产。其西南地区一名人力主管透露,中创新航在长三角、大湾区、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总共有7个生产基地,其中5个都是在2020-2022年建成的。2021年建立成都基地后,两年内新增超十条生产线,员工从100名增加至如今近5000人。
“过去两年,西南地区每一届都有五六百名应届生。招收2023届应届生时,公司预判市场仍然会往上走,人员全部吸收进来,还会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她说,应届生对公司来说是“在建项目的储备人员”。而据周婉婷回忆,只成都这一个基地的2023届签约群就有391人。
浪潮退去
“‘快’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理念。”上述人力主管解释,执行“解约应届生”的决策时,也同样要遵循这个理念。5月23日,她接到公司决策层的“战略重大调整”:“国内业务暂时放缓,考虑到公司对应届生的投入比较大,对国内市场的所有应届生进行解约,仅保留少部分海外市场应届生。”
第二天下午,许多应届生的手机毫无预兆地响了。5月24日下午4点,周婉婷正在忙毕业论文,听到电话那头一句“公司要和你解约”,懵了,没等她反应过来问几句,对方就挂了。
周婉婷被解约的电话,仅通话了1分钟。讲述者供图
找到工作的消息,原本让家里人脸上有光,她爷爷逢人就说,“孙女签公司了”。和中创新航签约后,她也没再理会后续的面试,还推掉了一个家乡的offer。突然的变故让视频那端的母亲也无措了,只能安慰她,没事没事。看到一辈子在农村打零工的母亲,她理性的弦断了,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有人接到电话时刚睡醒午觉,看到手机显示“骚扰电话”,还以为是诈骗。他们听到的原因都是一句“公司业务调整”。随解约函发送的,还有3000元的补偿金。
行业变动在去年底已有征兆。去年11月起,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跌至70% ,12月不足50%。据财新报道,正是中创新航在2022年上半年过于乐观的扩产,与新能源汽车下半年放缓的增势,导致供求之间不断拉大差距。今年3月,中创新航已经开始减产、裁员、降薪。
但并非所有应届生都被放弃。5月25日,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硕士应届生没等来解约函,却被通知“7月14日入职”。他应聘的是电池研发的核心岗位,反而更加矛盾。这时候,自己还敢入职吗?怕进去之后再有突然的变动,“应届生身份也没了,薪资本来就不高,再降就没了。”
对他来说,毕业于211,“秋招还算比较好找工作的”。当时,他也接到企业宁德时代的offer,但听说那边早8晚10,一周工作6天,还是选了中创新航。如今,他后悔自己还是“太草率了”。
自他之后,也有零星几人说自己收到了入职通知,大都是硕士。上述人力主管说,“我只能说,基于业务调整的需要,留下了少部分人。”但直到浪潮退去的时刻,这群双非应届生才发现,原来以为“友好”的offer背后,还是不同的命运。
周婉婷平静下来想,“从专业的角度,能理解为什么被解约的人是我。”双非本科、文科、女生,那些标签,又回到了她身上。
“不招民办二本”
时隔5个月,周婉婷再次打开了学校的招聘网站。那是被解约当天夜里,光标在一个个截止时间上逡巡,她才发现所有招聘都截止在了4月27日,已经硬生生错过了一个月。
“这个时间点令人崩溃。”她说,如果提前一个月解约,她好歹还能赶上春招的尾巴。6月3日,她就要答辩了,再之后就是毕业典礼。学业处在临门一脚,事业又突然没了着落,她必须边赶论文,边找工作。
她找学校老师说明情况,为了保证就业率,老师建议她先在系统的“就业去向”中保留这份offer,等找到工作再替换出去。她觉得老师也没法提供更多帮助了,“现在只有销售还招人。这解约就是断子绝孙式的。”
很多应届生在收到解约电话的当天,就开始投简历。对于理科男生张迪来说,这种紧迫感更重。原先,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在工地做电焊,之前疫情三年,父亲经常半年没活儿干,眼瞅也快到55岁,工作更难找了。他急切地想接过养家的责任,考研失败后,室友开始二战,他放弃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脱产。”
本来,中创新航的offer是他唯一能抓在手里的东西。现在保底的未来也没了,他还不敢和父母说,坐在电脑前,也打不出一个字,“心情很烦乱。”
解约打破了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应届生李群对未来的规划——从“大城市发展”变成了“想回家发展”,他开始给家乡投简历。他是机械专业,以为“因为每个企业都要修机器,找工作不难”,但最近,他大概投了15家企业,都没有回信。学历在这时遭受更为严酷的审视,一家家乡本地的公司直接回复他,“不招民办二本。”
周婉婷投了40多份简历,大都已读不回,回复的也只有“不合适”“招满了”。她原本考虑得很长远,觉得第一份工作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中创新航的名头还挺好的,下次跳槽的时候,也能选一个好的单位。”
但现在找工作,“大厂不可能,中小厂感觉也不可能了”, 她把标准降到特别低,原本看不上的小服装公司也去投了简历,收到的回复还是“考虑一下”。“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很长的。”
近期投简历时,周婉婷收到的回复。讲述者供图
中创新航上述人力主管说,在解约应届生的同时,她们也在和人社局联系,和公司上下游的企业联系,希望能推荐岗位给这些“珍贵的人才”。 收到解约函后,一些应届生的邮箱接到了中创新航推荐的“招聘咨讯”和HR的后续了解电话。但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断裂,一个应届生说,“没必要(客套)了,都这时候了。”
周婉婷还记得,室友前不久的春招比秋招顺利很多。2月时,5个室友都陆续找到工作了,某一天在群里分享上岸的喜悦,她才顺势说自己也签了一个,指的就是中创新航,没有强调时间。那段日子,寝室里每个人都乐观,看到的未来是金色的。
如今,她成了寝室里最早丢掉工作的人,只剩下对未来的一片迷茫。室友听说此事,同样为她愤懑,但能做的也只有在群里丢五六个招聘链接。点进去、投简历、等待消息,成了周婉婷唯一能做的努力。
(为保护隐私,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