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要将央企的总部搬离北京呢?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疏散北京非首都的功能,实现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
首先央企清一色把总部设立在北京,会导致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在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债务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央企的迁入,有利于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缓解地方的财政赤字。
从央企自身的角度考虑,过度集中于北京,不利于央企本身的市场化发展,比如三峡集团之前的总部在北京,但其水电业务大多在西南,这样的布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国电子信息集团迁往深圳,把总部建立在产业集群地,更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化发展。
其次,央企总部扎堆北京,加大了北京的“城市化病”,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承载限度,不能一味地无序扩张,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规划,否则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另外,城市化发展过大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在京人员的幸福指数。
很多北方的高科技人才,都愿意去上海、深圳等南方城市,这也是国家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层考虑。
再次,不符合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发展中心定位的,都应该有序地迁出北京,北京的定位并非是经济中心,这些企业如果迁到各地包括雄安新区,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改变当地的民生状况,不仅会带动当地的就业,还会催生出与之匹配的其他共生企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接着,就是一些企业的特殊属性,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三峡集团、中国稀土、中国旅游、中国电子信息,他们要么在资源端有自己特殊的属性,要么在技术端要求产业集群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要么是市场需求的要求。
这样的央企还有很多,像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煤炭总局等等,这些非高技术类别的央企,完全可以迁至雄安新区。
最后,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北京市规划中也曾提出,会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的建设,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支持部分在北京的中央行政单位、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等向雄安新区转移。
雄安新区的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辅助北京改善自己的定位,其主要作用就是承担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目前,雄安地区的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在这时候提出第二批央企搬迁计划也正好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