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深圳统租热点事件:5000亿大手笔,剑指城中村农民房,图啥?
#5月财经新势力#
#头头是道#
#统租介入深圳“城中村”意味着什么#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773篇原创文章
2023年进入6月,在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市场经济第一线的深圳,有一件事,闹得动静挺大——统租。
这个事情其实本号前面已经写过专题文章进行分析讨论,但是经过几天的发酵和舆论热议,统租房政策,继续引发了一些争议和疑问。
受头条邀请,以及多位网友和粉丝朋友的提问,这篇文章,我将从更深的层次,更多的维度,再次和大家聊一聊这个深圳统租政策的相关内容。
当然,谈及的内容,既然敢说深度,那么必然是会有认知和理解门槛的,开篇以前,还希望各位看官提前做好一定的心态调整和储备一些耐心。
这并不是一篇爽文,更不会去为了迎合一些情绪而刻意煽动,信息爆炸的时代,唠就唠点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对于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的管理,绝大多数身处局中的普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节点之上和变化阶段之中。
所以,对于深圳统租房政策出台到执行这个事情,会有很多质疑,反驳的观点,甚至基于不理解的负面情绪存在。
对此同样身处深圳的本人是完全能理解的,因为对这些精打细算的租客而言,哪怕是每月一两百块钱的涨幅,足以称得上是生活不可承受之重了。
要知道,住在城中村的基本上都是收入不高的底层打工族,他们最看重的就是租住性价比。
说不好听点,租住在城中村的人,生存才是第一要义,他们对品质的要求并不高。
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除了极少数家境优渥的群体以外,绝大多数来到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基本都是城中村。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刚到深圳就住坂田城中村,800元一个月的小单间,还是握手楼,终年没有阳光那种,对于这种城中村的生活体验,感同身受,毫不夸张。
鸟瞰深圳城中村(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在这种空间里面,更多的是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卖员、快递小哥,他们背井离乡,收入有限。
在深圳工作打拼十几年,城中村,成了很多外地来深圳打拼的外地人和他们的家庭生活的第二故乡。
对城中村的民房统租,一旦成为现实,其实就打破了这种生态平衡。
从前在城中村分散的民房,租客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小业主。
充分的市场竞争,让租客拥有跟房东议价的能力。
突如其来的统租,把大量民房收储到几家大企业,乃至一家企业手里,租客也就失去了议价能力。
退租、赶人、搬离、再找房、涨租,触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让人感到不安、恐慌。
城中村的民房统租,对深圳更大的影响,可能是人口结构。
租金上涨以后,需要多大的租金支付能力,才有机会留在深圳。
但是趋势洪流滚滚向前,很多东西并不以个体意志的存在就能持续运行,深圳廉价城中村的局面,按照政府当下对统租推进的效率来看,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了。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是需要去面对和适应的转折和变化?
情绪可以理解,但是把这种时代转折和动向变化所对应的一些本质和主线,看清楚,更重要。
所以,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深圳统租政策和推行的深度因果原因的复盘,结合中国当下经济和楼市的现实,梳理统租动向对应的政策意图和中长期的发展诉求,以期能够为更多的朋友打开视野,看清本质,把握趋势。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航拍深圳曾经最著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深度分析:深圳统租,5000亿的大手笔背后的因果逻辑
事情是这样的:2023年进入6月份,深圳城中村(白芒村)因品质化综合提升工作(统租改造)引发高度关注。
然后从现实出发,一些因为统租而导致的动向,引发了热议和关注,主要是房东涨租金,还有不少是房东直接清退租客。
这可苦了城中村的租户了,他们不仅要在短期内搬家重新找房子,其中不少人拖家带口,而且不得不接受房租上涨的沉痛现实。
虽然6月5日深圳市住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
改造后的租金以不涨为原则,并承诺会妥善解决租户搬迁、学位等诉求;
另白芒村综合整治项目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统租之后搬回来租金涨幅并不高,涨幅可能不会超过10%,但仍然无法平息激烈的争议。
对于追求和谐稳定的地方管理来说,这毫无疑问和主动捅马蜂窝没有区别的动作,究竟是图个啥?
一时间,就有很多诸如“政府统租,集中涨价”这样迎合情绪的观点和声音出现。
说实话,这事儿如果不是在深圳,说这种话可能有道理,但是对于深圳来说,要这么说,就是不靠谱了,国家队亲自下场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进行统租,深圳地方政府的理由,绝对不可能是为了“搞钱”,最起码,不可能是第一原因。
深挖一点,给大家做一个详细解释:
为了解决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问题,目前,大城市都在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
2023年四月份,深圳市住建局发布了一份通报,有关市委第二巡察组的巡查整改进展情况。
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落实重点工作计划目标存在短板的问题”。
在这条巡察意见里,巡察组提到要“加大力度建设筹集、供应分配保障性住房”。
于是,在2023年,深圳将原本设定的建设筹集54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提高到了74万套。
这多出来的20万套目标任务,深圳全部划给了保障性租赁住房。
“十四五”规划已过去一半,突然增加的任务目标,让深圳的压力很大。
2023年,深圳就要建设筹集1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出让土地、开发建设政策性住房,肯定来不及了。
收储购买市场化的商品房,成本又太高。
于是,目光很自然地就转向了城中村的民房。
深圳的城中村,拥有全市数量最多的存量房,大约为577万套。
而商品房只有189万套,保障性住房65万套。
几年前,链家就做了一项研究,深圳超过七成的租房人口,住在城中村。
政府也看到了城中村的潜力——
只要把其中一部分民房变成保障性租赁住房,就能完成目标任务了。
根据政府的计划——
深圳在今年将通过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筹集保障性住房5.2万套,约占全市城中村租赁住房总量的1%。
看到了没?深圳政府的统租介入城中村,首要的还是“政治任务”:在本地可支配调用资源下,完成国家给予的相关任务。
而且,对于深圳而言,统租城中村,也是有现实支撑的:
深圳2020年有一个数据显示:
全市有1082万套房。
其中真正的商品住宅只占17.47%,不被市场认可的小产权房有超过562万套,占比高达 52%。
这些“非法房产”主要的特点是租金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通常是深圳打工人的第一站,或者工厂工人的聚集地。
这次城中村民房统租,是在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框架下,统一进行安排,有了行政意志。
在安居微棠成立当天,五家大银行给予了深圳人才安居集团5000亿授信额度,其中就包含对城中村改造的支持。
于是,城中村民房统租收储、资金来源的难题,就都解决了。
既然是行政意志,那么对于这个动向的发展,还有什么讨论的必要吗?
简单总结一下:深圳为什么要率先搞城中村统租?
根本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号召。
官⽅资料显示,为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深圳提高了“十四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原⽬标54万套(间)提高到不少于74万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增加了20万套。具体到2023年,深圳提出要新开工建设60个项⽬,建设筹集16万套(间);
其二,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却拥有1044个城中村,这里聚集了60%的城市人口。网络上甚至有人调侃,“深圳最不缺的就是求职者,最不缺的就是廉价劳动力”。直说就是,深圳现在急需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城中村的治安水平。城中村改造、配套升级,虽然治标不治本,但却可以起到多重功效,后面会详细说。
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任务,同时又不增加新的土地供应,深圳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对数量庞大的城中村动手。
当然,在我前几天的文章里面,也分析过统租以后必然会带来的一些趋势影响,比如租金上升,比如城中村低成本洼地生态被颠覆等等,对应的,也会给很多关联群体,带来短期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还是那句话,从尊重常识,敬畏规律的角度出发,时代洪流的滚滚向前,是不会因为个体意愿的存在而发生改变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和事,是不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逻辑讨论:深圳通过统租,改变城中村的生态模式只是表象?
这一次因为深圳统租介入城中村,引发最大的争议,实际上还是关于城中村生态的改变。
城中村就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成本洼地”。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坏事,因为评价一个城市有没有温度,不取决于它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它有没有给底层人留有生存空间。
城中村,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存空间。
在大城市,有条件、有支付能力的话,大家都想住得好一点。
但在城中村租房,租客优先考虑的,不是居住品质和环境,而是成本和价格。
你把民房统租改造以后,提高了租金,很多人就住不起了。
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的行业领域,有时候,并不是服务品质越高越好。
因为更高的服务品质,需要更贵的价格买单,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得起。
住得更好的前提,是让大家住得起。
在很多大城市,城中村能够一直存在。
高楼大厦建得再多,也无法取代城中村的居住需求。
城中村的价值在于,为外来人口提供了足够多、又足够廉价的房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深圳,城中村穿插在高楼大厦之间。
就像一块海绵,总是在源源不断地吸收进城谋生的人。
城中村,让数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能够在深圳找到一处栖身之地。
但是如果政府统租实现了,很清晰的一个趋势,就是这种发达城市和地区中的低成本洼地,将不复存在。或者说,生活品质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改善(建筑自身特点决定的),但是对应的居住成本,对于原本城中村的群体来说,需要面对必然增加的现实。
城市价值洼地,底层生存空间的生态模式,就此改变。
但是这个结果,可能只是表象,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
深圳统租这一步,有更大的诉求和目标,这个部分,需要拉高眼界,比较烧脑:
第一,是要对中国民众和价值语境,对房地产和楼市的预期,进行一次调整尝试。
城中村受到外来群体的青睐和扎堆,关键是什么?便宜!
如果房租比较贵,会让人有一种为房东打工的感觉。
每个月扣掉杂七杂八,本就所剩无几,还要交给房东,好像白忙活。
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
实际上是因为很多人内心深处想要买房,根深蒂固的思维带来的。
站在当下的视角,很多人没有办法这么快就接受。
直观的去看,那种回迁房乱隔的群租,价格足够低,而一旦整改,一旦整个市场统一规划之后,服务是好了,可是价格也上去了。
但是放眼全世界,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规律,日本东京,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生和刚上社会的年轻人,一个月的收入,够不够在当地租个房子?
不够,是绝对不够,往往需要政府补贴,或者提供廉租房,来过度这个过程。
城中村的存在,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BUG,也正是因为这个BUG的存在,就导致了供需挤压,给所有人都提供了“只要我压缩收入成本,就一定能买房”的这么一个共识。
人们为什么会忍受当下?因为他觉得通过对当下的忍受,可以换取未来,比如凑够钱在大城市买到能升值的房子。
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了,如果他发现他攒不下钱,他就会正视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去寻找一个匹配的城市。而不是说一定要委屈自己就为了留在一线城市。
他就会考虑去二线,再不行去三线,人就这样分流了。
第二,通过统租,调整深圳本地住房结构和经济引导的合理性。
2023年,深圳人才共有产权房遭遇市场滑铁卢,很多人还沾沾自喜,特别是在深圳炒房套利那帮家伙,自以为是。却没有想到这种投机炒作意图明显的市场行为,给政府带来了多少烦恼。
提供便宜的共有产权不想买?都想着买商品房吃价差套利是吧?
都蹲在城中村享受价格洼地的低成本优势,不配合是吧?
那么……就不要怪政府出手了。
在深圳,和地方政府搞经济博弈,想什么呢?
第三,为当下受困于地方债务的其他城市,提供一个可行的破局尝试示范。
大力发展租赁产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把城中村统租改造后再出租,既实现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目的,又不增加新的土地供应,土地资源得以保护,出让土地融资发展城市的模式得以维继;
统租企业是国企背景,说穿了租金收益最后会流进政府口袋,以缓解卖地下滑的压力;
如果深圳跑通了,不就可以给南宁被地方债压力推着搞“慧泊市”这种急功近利的城市,提供全新可行,而且还体面的债务破局思路了?
2023年,地方债问题,是很多城市都正在面对的难题。
最后,是深圳对本地产业和经济,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结构调整尝试。
城中村的民房统租,对深圳更大的影响,可能是人口结构。
租金上涨以后,需要多大的租金支付能力,才有机会留在深圳。
在一个大城市,最好的赶人方式,就是不断提高生活成本。
推进城中村民房统租改造,从城市治理、改善人居的出发点来说,是一件好事。
毕竟,管理一、两家大企业,要比管理成千上万的小业主容易得多。
而且,被动增加了外来群体的生存成本,那么对于产业,服务领域用人需求,是不是倒推也要求提升了?
这里有点快,大家仔细体会一下:一线城市的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是符合经济逻辑的必然趋势,但是因为城中村的低成本存在,过去这样的收入和分配是不存在的,血汗工厂和劳动压榨才是常态。
现在劳动力的生存成本提高了,如果用人单位和各位老板不提高薪酬,那么人挪活的必然经济规律之下,不加钱,员工都怕要跑光。
看到这个份上,深圳统租这步大棋的逻辑,大家应该能有所体会了吧?
当然,过程成本,以及现实冲击,必然存在,不过经济管理,其实就是成本平衡的游戏,为了更大,更好的经济模式实现,有些必要的成本,难以避免。
不涉及利益,不产生矛盾的改革和尝试,有什么意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分析:透过深圳统租,有哪些国家主导的主线和长期规划思路,值得重视?
当然,以上分析,并不是无脑吹捧统租政策,只是顺应趋势,尊重逻辑的分析。
毫无疑问,统租房的时代已然来临了,深圳之后其它城市大概率也会跟风效仿, 原因很简单,站在施政者的视野来看,这种模式“一举多得”,既为财政创收,又最省钱最快速完成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大局任务。
但同样存在的缺点是,租客必须要为改革带来的租金上涨买单。
残忍点说,这其实也符合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逻辑和规律。
更重要的,其实要从深圳统租这个政府维度的动向,看到一些国家主导的主线和长期规划思路。
这里进行一个详细分解:
1,换一个群体的角度来看,深圳统租的推进,带来最大的影响,可能更难接受,那就是深圳的房价,接下来可能继续上涨的想象力,就没有了。
随着大量有购房需求的外来群体,因为生存成本的改变,深圳的房子长期承受的供需挤压,资源错配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没有需求,那么就没有价格上涨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契合房住不炒的主线?
2,表面上看,统租以后租金上升,会对社会底层短期造成成本压力,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社会财富分配的倒逼管理。
一线城市的用人成本会持续上升,不上升别说留人了,招人都招不进来,当然这肯定从国企开始,这一招很妙。
一方面,对产业和企业进行了优胜劣汰,发不起工资就不要赖在大城市,城中村红利的经济转移逻辑没有了,没赚钱的本事,还想着血汗共产,压榨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低端产业和生意,趁早去该去的地方。
另一方面,加速了社会财富分配调整的效率,契合共同富裕的宏观主线。
3,非核心城市非核心板块的租售比,最后一定会趋近于合理。
或者说,一个相对理性的区间,比如租售比1:20-30这样的区间。
租房一年的成本,大概就是总房价的二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这样的情况。
而且,没有更便宜的房子可以去降低生活成本。
这个趋近的过程很可能就是两头靠近,房租会向上,房价会向下,动态平衡的一个实现过程。要么房价稳住,房租持续向上,然后通过租客收入,社会财富分配,实现平衡。
然后再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随着货币的发行,随着收入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再整体向上。
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心态会改变。当然相应的规则和配套模式,也必然需要跟上。
租售同权,从理想到现实,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需要过程,需要第一步。
深圳这第一步走出去,会不会摔跤,会不会犯错,还不好说,但是毕竟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了,就不难了。
国家谋局,城市谋势,个体谋生存。
只有频率一致,才能迸发出真正改革需要的力量。
看清主线和趋势,很重要。
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是不是?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看清本质,跟随趋势,虽然知易行难,但是势在必行
当然,以上分析,可能有些深度,有些认知门槛,不过该有的分析也基本到位了。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讨论和参考:
1,深圳统租房说穿了就是各方参与者获利,唯独当下租客承受冲击和压力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残酷游戏。
深圳已经吹响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冲锋号”,如果这一次深圳走出来了,模式跑通了。
其它城市效仿跟随,恐怕也不远了。
对应的,很多关于经济的思维和认知,也需要更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和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2,统租带来的房租收入,未来将和土地财政一样,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事情,由政府来做,总是要比交给资本来做要靠谱的。
美国自然灾害期间天价电费是怎么来的?
万科的万村计划为什么最终玩不下去了?
中国的政府,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是需要挣钱收税的,但是和以追逐利润和效率第一位的资本和人性相比,有可比性吗?
3,对于一线城市的产业,公司,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对于很多老板的财富分配逻辑,已经提前提出了要求。
多赚钱,多发展,提高员工收入待遇,是必然。
经济环境的势头,国家的思路,就是要驱逐劳动力压榨性质的低端产业,早点洗牌出局。
如果中国新能源车厂的待遇都能和特斯拉看齐,那么产业升级的话题才有的聊。
个体的阵痛和压力,永远都是时代向前过程中,无法规避和节约的成本。
虽然残酷,但是这就是事实。
以上,就是对深圳统租政策,再次进行的一次深入复盘研究和讨论分析,和各位头条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下一篇:歌尔股份 唐人神 网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