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40万“淮军”拼出新天地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李桂好
日前,淮南市“双招双引”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淮南市相关领导为上海市安徽淮南商会会长李桂好颁发“招商引资顾问”聘书,在沪乡贤及企业家代表先后交流发言,为淮南“双招双引”、沪淮合作建言献策。
淮南素有“中国能源之都”的美誉,长三角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而40多万淮南儿女从淮河之滨来到黄浦江畔,在上海创业务工,也为淮南融入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来自寿县张李乡的聂占青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创办的上海毅旺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拥有23项专利。
聂占青研发生产各种塑料色母粒、功能母粒和改性工程塑料,产品适用于汽车、半导体、储能、家居日用品等多种行业。他敢打敢拼、坚持不懈、永不气馁的精神,也是在沪创业的淮南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我们致力于主题空间的数字化展示和新文旅、数字艺术、元宇宙虚实结合的探索,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就是我们的代表作。”老家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李晖告诉记者,当年他从淮南二中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便在上海创业。
经过多年打拼,他创办的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是中国数字展示行业龙头企业。他表示,愿成为连接家乡与上海的纽带,将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理念、生活美学、创新创意的思想带到淮南。
记者了解到,40多万淮南人在上海市电子信息、建筑建材、粮食加工等众多领域创业务工,拼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市安徽淮南商会创会以来,已有40多家会员企业回乡投资兴业,投资金额近50亿元。”李桂好表示,商会将把淮南的特色、优势、亮点推介出去,讲好淮南故事、树好淮南形象,让淮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工程师“搭桥”技术交流
安徽日报记者 贾克帅
倪 凯
近日,刚从苏州返回马鞍山的倪凯,又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中。不久前,他借鉴苏州等地先进生产经验,向所在单位中钢诺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出引进最新产品修复设备的建议被采纳,公司很快就在南京订购了设备。
中钢诺泰是一家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本地机械制造类企业,主要生产轧钢用特殊设备,需要常年从苏州某机械加工类企业批量订制零配件。身为公司的产品监制,倪凯长期奔波于苏马两地。
“厂家位于苏州的张家港,过去因为高铁不能直达,所以自己开车多些。现在不一样了,直达高铁开通了,比开车方便舒服多了。”倪凯告诉记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互联、高铁直达为他节省了出行费用和时间成本。
在苏州期间,倪凯的主要工作是现场监督厂家的产品质量,跟踪生产进度,并提出建议或意见,以保证所需零配件达到进货标准。一来二去,倪凯与厂家许多工作人员成了朋友,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工艺技术问题,逐渐打开了眼界。
倪凯总结几年来在苏州学到的先进经验,为自家公司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除了更新设备外,他还为公司引进了新的检验检测方法,使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中钢诺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倪凯等驻守沪苏浙的技术人员,在马鞍山本地企业和沪苏浙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共同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
长期身在异乡,倪凯没有任何不适应。
“苏州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和马鞍山这边没有多大差异,人文环境也不错。”倪凯告诉记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实施,他发现近几年到苏州的安徽人越来越多,“都是安徽老乡,经常会偶遇。我能感觉到江苏、安徽两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小工”变身科创企业家
安徽日报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代慧康
苗润财
近日,上海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苗润财与安徽省真空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建生,就真空设备在核聚变装置中的应用进行了研讨,双方将共同推进真空技术在行业中的发展。
苗润财是蒙城县小辛集乡双李村人。16岁时,他就跟着亲戚到上海打工。送奶工、酒水销售、工地小工……在经历过多个岗位后,他来到光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这是一家加工各种光学部件增透膜、各类型滤光片高精度镀膜设备和相关机械零部件的企业。苗润财对真空镀膜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成为公司业务骨干。
2008年,苗润财在上海创立了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初创就遭遇了金融危机,接不到订单,他就一家一家跑。
“有一个客户,我坚持每周去一次,大概去了十几次,对方同意先试试。”苗润财告诉记者,他用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不久就签下订单,赚了第一桶金。此后,苗润财的客户越来越多,市场的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十余年,苗润财搭上了行业发展的东风,承接了大量光学真空镀膜设备订单。经过多年努力,他的公司终于在国内真空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企业的发展既与国家政策、个人努力息息相关,也与上海市各种创新服务紧密相关。”苗润财说,上海很早就实施了电子政务服务,让数据跑腿代替企业跑腿,减少企业各类手续的办理时间,推出多种多样的金融方案,解决企业融资难。
2018年,在蒙城县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苗润财回到了家乡,投资建设繁枫真空产业园。产业园于2020年7月开始投产,当年实现产值6900万元,带动就业260余人。
“今后将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在上海与蒙城建设真空产业链,让家乡更好更快地融入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苗润财告诉记者。
一袭婚纱“绣”出两地缘
安徽日报记者 袁 野
许昌应
5月30日,记者来到了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新时代婚纱厂,公司负责人许昌应正在查看工人们缝制的一袭袭婚纱。
“我们家的婚纱大都是高端定制品,每一件都与众不同。这一件件产品都是要发往苏州虎丘门店的,不能马虎。”许昌应说。
今年60多岁的许昌应是丁集镇商会会长,1989年就到苏州闯荡的他,是当地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
“苏州虎丘的婚纱产业那时候刚刚兴起,正需要工人,我和老婆就到苏州来打工了。”许昌应至今清晰地记得,他经常早上7点半就开始裁剪布料、缝制婚纱,要忙碌到凌晨3点多才能歇下来。
辛苦几年后,许昌应和妻子攒了几万元钱,也学了一身技术。1993年,夫妻俩开了婚纱作坊。
“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在苏州虎丘的丁集人越来越多。”许昌应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近2万丁集人在苏州虎丘开了1800多家婚纱生产、销售企业,占虎丘婚纱市场80%。
2018年,虎丘婚纱产业存在消防隐患,再加上产业升级,当地开始压缩婚纱产业。此时,丁集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和“凤还巢”工程,积极对接返乡企业落地,并规划建设了婚纱小镇。在虎丘的丁集人开始陆续返乡。
尽管工厂回到了家乡,但许昌应和苏州的缘分并没有结束。
“苏州虎丘依然是全国最大、最出名的婚纱交易市场,我们公司最大的门店便设立在虎丘。”许昌应告诉记者,他家两个孩子,女儿负责苏州虎丘门店的经营,儿子则在广州设计婚纱、进口高档面料,他在老家负责生产质量把关。
一袭婚纱将偏远的丁集镇和发达的沪苏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承接了苏州虎丘婚纱制作产业的丁集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婚纱小镇。目前,该镇婚纱礼服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年产值24亿元,从事相关产业的群众超过1.5万名。
“优秀农民工”牵手沪皖
安徽日报记者 张敬波
彭信华
5月27日,苏州美隆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信华,来到位于广德市新杭镇广德开发区东区的新项目工地。看到新厂房建设接近尾声,连续奔波多日的他十分欣慰。
今年46岁的彭信华来自广德市杨滩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赴上海打工,在一家外资橡胶公司工作。因为踏实肯干、善于钻研,很快从基层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和中层管理者,并于2013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称号。此后,他在上海安家置业,成为沪上创业的皖籍佼佼者之一。
2013年,他和几个合伙人共同在苏州投资成立美隆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橡胶密封零件的研发和生产。创业过程中,彭信华带领一帮人狠抓产品质量,坚持诚信经营,聚焦技术革新,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公司很快跻身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又让彭信华看到了机遇。在橡胶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的当下,常年奔走在上海、苏州和广德的彭信华,一方面深刻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返乡创业成为他的新选择。
2022年8月,经过考察后,彭信华把新的创业战场放在了广德市新杭镇,成立了安徽美隆橡塑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德开发区东区购置20亩地。
彭信华告诉记者,尽管从事的是老本行,但新项目将淘汰所有落后设备,按照智能工厂模式,建设CNAS认证国家认可实验室,并采用MES系统,通过建设“数字车间”实现智能化生产。
“回到家乡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看中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彭信华说,新项目从签约到建设,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跟班服务,用心用情,让他感受到了优质的服务水平。
彭信华坚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他一定会从中获益,赢得新的更大的舞台。
沪上“水果王”反哺乡邻
安徽日报记者 罗 宝
张 明
突尼斯软籽石榴、法兰西西梅、新西兰黄金奇异果、日本晴王葡萄……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元松村千亩精品水果园,这些高端水果已陆续收获,成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
“我们这里成熟的水果通过一系列流程,最后用冷链车运至上海等地销售。”基地负责人、滁州煜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告诉记者。
1973年出生的张明,30年前就离开家乡元松村,到上海从事水产行业。1996年,他转行从事水果批发销售,当年盈利50万元。尝到甜头的张明,随后不断扩大投资,2003年建立了上海十六铺水果市场,并成立煜谦贸易集团。2020年,他集成统一批发、商品和渠道三大事业部,成立煜谦供应链,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张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与家乡党组织联系。2016年5月31日,章广镇元松村党总支在上海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2018年,流动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时,张明了解到家乡群众增收渠道单一,集体经济来源匮乏。从那一刻起,他下决心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
他和镇、村达成一致,成立滁州市煜鲜生态农业公司,与元松村党总支签订了首期600亩精品水果产业园投资建设协议,公司党支部还与村党总支成立联合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村企联建。此后,晴王葡萄、黄金奇异果等陆续种植成功,用工近百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让很多乡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帮助村集体增收,村企合资流转50亩土地,统一种苗、栽植、管理、销售,3年来已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张明还利用章广镇“智慧小镇”平台,在水果园安装物联网智能化监测控制系统,实现数据手机监测、喷淋自动开启。
“我回乡办企业,是为了带动家乡发展和群众致富。我相信家乡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张明告诉记者。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全力融进去筑梦向未来——安徽人在沪苏浙-法治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