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放眼全球,各国动辄加息或者减息,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但另一方面,人们却越来越怀疑它对实体经济到底有没有作用或者有多大的作用。
只要去跟企业或企业家进行交流,就可以发现,企业对于贷款利率变化零点几个百分点实际上是不在意的,一般不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他们最在意的,是有没有让人放心的市场,政府的相关政策是不是可预期的,是不是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譬如,现在的利率即便再低,恐怕也没有什么人敢去投资教培机构。
有一次坐高铁,我跟邻座的人攀谈起来,得知他是养猪大户,后来因为当地政府对于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严格管制而收缩了养猪规模。再后来,即使猪肉价格上涨,当地的污染管制政策也有所松动,他现在也不敢扩大养猪规模了,因为他担心当地的污染管制政策可能会卷土重来甚至会更加严格。他说这里不是贷款利率的问题,几乎与贷款利率完全无关。
还有一次,与一位苏南企业家交谈,他说现在真不太敢增加投资,因为银行的贷款条件经常变化,如果投资下去了,后续的投资却因为到时贷款条件苛刻而无法获得贷款,那岂不要完蛋?你如果再去与一些商业银行的人交谈,他们会说,监管内容和条件常常会根据经常变化的资产质量状况而变动。
改变准备金率的政策手段是否有效呢?改变准备金率无非就是调整理论上可贷放的资金量,上述的两个举例也说明了投资意愿有时甚至经常与市场上的流动性关系不大。上述的两个举例是个例,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再举个例子说,股市行情不好,是因为可用于股市投资的资金缺乏吗?凡是有过股市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话:市场从来不缺资金,缺的是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常常是无用的。我们对货币政策是不是太过迷恋了?不能因为动用了货币政策手段就等着看希望的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慎用。我们必须在其它方面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譬如,营商环境;政策的稳定性;精兵简政;等等。
消费的前提是投资。如果很多企业经营不行甚至关门,民众的收入减少并且收入预期变差,怎么可能增加消费或者维持既有的消费水平?投资和就业的增加不仅依靠国企,同样重要的是要依靠数以万计、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的民企(包括马路边的小餐馆、水果摊等)。
经常看到一些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经常重申对国企与民企一视同仁,会继续大力支持民企发展,民企可以放心投资。我相信这些话都是真诚的。但这些话有时被一二个愣头青式的人冒充有来头的人在自媒体上发表几个诸如今后要进行公私合营的帖子所抵消。这种愣头青言论是严重违背中央精神的,严肃处理类似言论就是优化营商环境,它比降息几十个基点的效果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