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瑞昌市简介
瑞昌市,江西省辖县级市,由九江市代管,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西、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柴桑区,南邻德安县、武宁县,西与湖北省阳新县接壤,北与湖北省武穴市隔长江相望,是京九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区和赣鄂湘皖四大省会的黄金交叉点,是江西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截至2021年12月,瑞昌市面积1419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8个镇、8个乡、3个农林场共211个乡(镇、场、街道)。七普瑞昌市常住人口40.37万人,2021年实现地区GDP308.5亿元,财政收入44.94亿元.
瑞昌市建制起始于唐建中四年(783年),以浔阳西偏僻远,分立赤乌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升赤乌场为瑞昌县,寓祥瑞昌盛之意,隶奉化军。1989年,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瑞昌市境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瑞昌剪纸、瑞昌竹编2项,省级非遗3项,九江市级非遗11项。2011年,瑞昌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瑞昌还是华夏青铜之源,铜岭铜矿遗址位于瑞昌市夏畈镇,距今约3300年,被评为1991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铜岭铜矿遗址最早开采于商代中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护开采的古铜矿。
瑞昌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愿景
城市定位:江西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一流品质宜居之城。
阶段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江西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一流品质宜居之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开发保护战略:生态优先、建设最美岸线;产业转型,提升经济质量;区域协同,实现联动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城乡共荣;完善服务,优化人居环境。
区域协同
3.总体格局
3.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核四心四轴带、三屏两区多通廊。
一核:由主城区、滨江港区、赤湖乡村振兴核构成的城乡发展核;
四心:夏畈、范镇、肇陈、南义四大重点镇;
四轴带:瑞码、北部、中部、南部四条城乡发展轴;
三屏:邓家山生态屏障、大德山-青山生态屏障、秦山生态屏障;
两区:西部山地森林屏障区、东部河湖田地涵养区;
多通廊:长江、赤湖、长河、横港河、南阳河、乌石河等生态通廊。
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3.2生态保护格局
区城生态格局:“一山两湖三栖地”;瑞昌生态微格局:“三屏两水四园林”。
一山:以庐山为空间核心的幕阜山—大别山-黄山森林生态屏障;
两湖:鄱阳湖生态湿地;柘林湖生态湿地;
三栖地:长江水生生物栖息地、鄱阳湖候鸟栖息地、幕阜-九岭山陆生生物栖息地;
三屏:中部青山-大德山屏障、南部秦山-梅山屏障、北部邓家山-苗母山屏障;
两水:赤湖水体、长河水体;
四园林:瑞昌南方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瑞昌市秦山风景自然公园、江西龙口源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瑞昌安定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
生态保护格局
筑牢山水相映的生态空间格局:两区·三屏·三廊·多点。
两区:西部山地森林屏障区、东部河湖田地涵养区;
三屏:邓家山生态屏障、大德山-青山生态屏障、秦山生态屏障;
三廊:长江-赤湖生态廊道、乌石河生态廊道、长河-横港河生态廊道;
多点:赤湖、青山、红豆杉、龙口源、安定湖、水库、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源点。
生态空间格局
4.农业农村格局
4.1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稳定高校的农业空间格局:三乡、多园。秀美水乡、秀美田乡、秀美林乡。
农业空间格局
4.2自然地理与城乡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三面云山三面水”的自然地理格局:城区北临长江,东面赤湖、安定湖、南倚长河,西南侧枕靠苗母山、邓家山、秦山尾脉三条山脉,田林环绕,形成“三面云山三面水”格局;
中心城区“一城两区、城乡共进”的城乡发展格局:城区包括主城区、滨江港区两片,其间为乡村、林田、赤湖、武山铜矿所组成的乡村振兴核,共同构成一城两区、城乡共进”的城乡格局。
中心城区自然地理与城乡发展格局
5.城乡空间格局
5.1城乡空间结构
构建集约高效的城乡空间结构:一轴三带·一核四心多节点。
一轴:瑞码相向发展城乡高质量发展主轴;
三带:北部、中部、南部三条城乡发展次轴;
一核:由主城区城市核、滨江港区产业核、赤湖乡村振兴核共同构成的城乡发展核;
四心:夏畈、范镇、肇陈、南义四大重点镇;
多节点:其他乡镇场。
城乡空间结构
5.2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构建三级城镇体系: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一般乡镇。
乡镇体系
5.3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存量提升和增量创新联动,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瑞昌特色的“3+N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LD昭明、显示,3D打印、智能影像、智能显示设备;
木业家居: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运动、旅游配套;
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
N个产业支撑:绿色建材、现代轻纺、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业态。
产业园区平台
5.4城区发展格局
依托独特的“三面云山三面水”自然地理格局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推进两区相向发展,带动赤湖乡村振兴,促进瑞昌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总体形成“一城两区、城乡共进:景城相融、组团联动”的空间格局。
主城区空间结构图
城区发展格局
6.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体系
6.1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挖掘瑞昌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兼顾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保护+传承”两大维度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不可移动文物275处,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类别进行分类保护控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县级9项。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讲好瑞昌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6.2特色旅游风貌格局
提升特色山水景观资源价值,延续瑞昌城市文脉,培育“山、江、湖、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意象,营造并强化瑞昌独特的风貌格局。
特色风貌格局
6.3旅游空间格局
以“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文化体育资源”为基底,以“景区及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构建”一核两区、三线多点”魅力旅游结构,推动瑞昌文化旅游特色化、精品化、创新化发展。
一个旅游服务核心:以赤湖、赛湖、夏版等地文旅资源为核心,打造东部文化休闲旅游核
两个主题旅游区:中部山水生态旅游区、西部红色乡村旅游区;
三条旅游观光线:文化休闲旅游线、红色教育旅游线、生态观光旅游线;
多个旅游节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旅结合等旅游节点。
旅游空间格局
7.基础设施体系
7.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机场:瑞昌通用机场;
铁路:武九客运专线、武九铁路、疏港铁路。
港口:瑞昌港。
高速公路:杭瑞高速、阳武高速、瑞武高速。
国省干道:沿江公路、国道G351、G220、瑞码快速路-庐瑞大道、北环线-赤瑞路、南环路-沿湖大道、省道S301。
7.2城区道路交通体系
加强外部通道建设,支撑瑞昌对外开放联系,重点推进“一桥两高十一路”建设或改造,即武穴至瑞昌公路桥,瑞武高速、杭瑞高速,以及沿江公路、现状G351、G351改线、赤瑞路、九瑞大道、沿湖大道、庐瑞大道、龙源路、省道301、省道S304、省道303等。
构建“环形+方格网”交通性干路体系:环形系统:由瑞码快速路、璃码路衔接主城区,滨江港区两条环路;主城区:“五横五纵”的交通性城市主干网;滨江港区:“四横四纵”的交通性城市主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