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所有经济指标都开始疲软,物价数据大降,PPI数据进入显著负增长区间,充分反映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进出口数据更让人担忧,按美元计价,今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5011.9亿美元,下降6.2%。其中,出口2835亿美元,下降7.5%;进口2176.9亿美元,下降4.5%;贸易顺差658.1亿美元,收窄16.1%。PMI指数下降至48.8,处于收缩状态。
很多专家提出了振兴经济的方案,包括任泽平提出救股市,还有救楼市以及推进汽车下乡等等,可以说这些举措可以有一定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最重要的还是人,没有人无论房地产、汽车、小微企业等等发展都是无源之水,因此,全力拼生育才是重中之重!
今年的产妇建档基本完成,从估算的结果来看,2023年出生人口应该不足800万,具体以年底为准。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六连降”。2017年-2022年,每年出生人口分别减少63万、200万、58万、263万、140万、106万。2022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为956万。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800万,再下跌150万。
没有什么比这个数据更让人担忧,影响更大的,过去高峰期一年2700万出生人口,如今800万都难以稳住,也就是说未来,全国人口将以没10年下降1-2亿的速度减少,形成这个预期后,几乎没有人会再为高房价接盘,因为很明显的一个可能,房价没有继续上涨的基础,只可能下跌。
仅仅房子下跌还不是更可怕的,最大的问题是过去整个消费市场,母婴市场、学生市场是按每年20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配置,如今只有800万人,意味着首先婴幼儿用品上下游企业有一半将消失,然后传导到2-3岁的童装、奶粉、启蒙教育,再到5-6岁玩具、亲子旅游、兴趣培训、教师就业等等,一直传导到后面车子、房子、餐饮等等消费,所有行业都将有一半消失,同时所有行业都会更加内卷,因为首先受到冲击的母婴会进入其他行业,加剧其他行业竞争,这个残酷可能持续未来十年。因此斩断这个传播链,提升生育率才能提振企业信心,才是根本问题的根本方法。
当前各地出台了很多鼓励生育的办法,甚至到了只要你生,管你跟谁生,国家都承认,但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有用,也不至于跌跌不休),生育问题必须摆在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执政兴国的大工程对待,采取超常规手段,具体包括。
1.国家层面将促进婚恋,生育摆在重要层面,支持地方建设婚恋和生育友好型城市,创建成功连续给予大额资金奖励,有面子有里子,全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2.国家层面设立一定规模生育基金。重点奖励三四线城市生育妇女。这里不是地区歧视,国家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也可以欠发达地区生育,发达地区发展。原因在于,一二线城市抚养成本过高,生育基金奖励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中国还有广大农村地区,一胎补贴3-5万(必须按年补贴),很多家庭意愿较强。
3.积极倡导体制内、中共党员、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生育二胎三胎,这里主要是体制内干部国家保障齐全,不会因为生育影响收入或者失业等等,特别是体制内干部综合绝大部分素质较高,培育子女付出较多。
4.取消结婚法定年龄限制,大多数国家的合法结婚年龄大多在18岁或16岁,目前还定在22岁已经不妥。最关键是形成了晚婚晚育的心理预期。实际上,也有很多人想早点生娃,早点解放。
5.大力降低养育负担。减免产检、义务教育成本,特别是发展社区托育机构。一线城市绝大部分人生育问题在于,大家都是城一代,两个人工作,生育后无人照料,这一块能解决,一线城市生育率将被激发。同时严格落实劳动法。两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做,不仅拉低就业率,也压榨了年轻人各方面时间,休闲时间有了,一切诗情画意才有可能。
6.缩短义务教育年限。适应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初三高三都是复习,意义不大,这样避免很多人读书出来年龄已经很大,也能让人们接受完整高中教育再进行分流。
7.让生育有实实在在好处。人才公寓,公租房,廉租房优先供给生育二胎,一胎,结婚夫妇,每多生育一胎增加20平方米,不予限制。生三孩家庭所有教育医疗开支全部国家承担。
8.合理降低一线城市人口。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过高,远离家乡,年轻人扎堆一线城市严重影响成家立业,不鼓励普通人,年龄较大者进入北上广深等城市。不支持一线城市发展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同时积极推广居家办公。
9.实施现代版推恩令。父母养老金与子女数挂钩,子女上缴养老保险一定比例进入父母养老金,互相成全,越带孙子越有钱。
10.全力发展辅助生育技术。可以不结婚,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娃,这个观念很多人也弄接受,毕竟有个自己的孩子比养宠物强。亲测,只要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他们真的是你生活中一辈子的好伙伴,好徒弟,好战友。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要尊重妇女意愿,这才是大前提,只有妇女愿意了,那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