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年轻人买彩票:“图一乐”的精神消费
彩票在国内并非新生事物。前些年,如果悉心观察周围的彩票店,也许会得出彩民结构偏中老龄化的结论。不过,这一印象正在受到显著冲击:多家媒体的报道表明,更多年轻人加入了购彩大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共销售彩票1751.5亿元,创五年来同期新高,同比增长49.3%。其中,竞猜型彩票销售814.35亿元,同比增加447.77亿元,增长122.1%;即开型彩票销售304.26亿元,同比增加72.65亿元,增长31.4%。
尽管没有彩民年龄层次的细分统计,但不难推断的是,新增加彩民的年龄往往偏低,带动彩票销售数据增长的,有相当比例可以归结于年轻群体增长的购彩情绪。根据报道,不乏彩票店老板表示,最近店里的年轻面孔比以往多了。
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里,买张彩票,不管中没中奖,大家都习惯发到朋友圈里分享。彩票店也不再只是隐藏在老旧小区里的破旧店面,商场、超市、地铁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场所,陆续出现了彩票销售设施。正如“新京报评论”所言,年轻人买彩票已经构成了一种舆论景观,成了有热度的话题。
买彩票的年轻人,都在想啥?在中新社一篇报道中,有受访者表示,刮彩票时的‘沙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很解压。不管中没中奖,最后大家离开彩票店的时候看起来都很开心。还有受访者表示,抱着娱乐的心态去买,没有想依靠买彩票暴富。
无法否认的是,“一夜暴富”始终是彩票最重要的诱惑之一。不过,对“一夜暴富”的想象和期待,与相信“买彩票能实现一夜暴富”,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认识差别。很多年轻人购买彩票,固然受到“暴富”可能性的吸引,但并不执着地追求“中大奖”成为现实。
实际上,年轻人对彩票的机制也很清楚。国家发行的正规彩票,中奖率和资金分配使用情况都很透明。中奖自己开心,没中奖就当做了慈善,是很多年轻人购买彩票时的真实心态。由于彩票上均印有“感谢您为公益事业贡献xx元”的字样,一些年轻购彩者将自己的行为看成是“日行一善”。
上述《新京报》的评论也指出:“说年轻人买彩票是因为压力过大,寄希望于不劳而获,指望通过运气来‘逆天改命’,未免离题太远。”彩票更像是一种日常的精神消费,年轻人未见得多么虔诚、投入,只不过是举手投足间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点别的色彩。作者还将买彩票等开奖比作买福袋、盲盒,人们看重的未必是结果,而是打开包装时的那种心理起伏。
第一财经“DT财经”还发现一个现象:买彩票成为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在互联网平台上,兴起了“送礼就送刮刮乐”的小风潮——把彩票做成“花束”当礼物送给闺蜜、男朋友、女朋友:生日礼物、七夕礼物、儿童节礼物……反正“这是一束花还是五百万你说了算”。把刮刮乐当成“份子钱”,是一些年轻人面对“人情关系”的巧妙选择。
总体来说,买彩票作为礼品的花费不高,既不会让送礼者产生经济负担,也不会让收礼者“承受不起”。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演员李雪琴送给歌手毛不易的生日礼物,就是一个礼品盒的彩票:“你今天这个生日,能收多大礼,就看自己的命了。”
当然,通过买彩票调剂情绪压力的同时,“理性购彩”不能忘。在界面新闻的报道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窦东徽表示: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理性购彩行为,会助长不良的赌徒心态,长期陷在买彩票赚钱的“金钱思维”里,也会导致对亲情和友情等人际关系的疏离。
此外,国家明确规定,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禁止向未成年销售彩票,未经批准的“私彩”更是属于违法。近日,《中国青年报》就曝光江苏省无锡市部分涉案未成年人沉迷购买“一元小彩票”,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即便是正规彩票销售机构,也要注意购彩人员年龄,绝不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
不求暴富,只求开心。说一千道一万,买彩票可以有梦,但不能沉迷。只有遵守有关管理规定,才能让购彩行为发挥积极的情绪价值,也让彩票更好地发挥公益慈善功能。(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