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潘福达
惠民保究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近日,复旦大学联合腾讯微保发布《2023惠民保健康发展十问十答报告》,报告称,聚焦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惠民保方能真正“惠民”。
据业内统计,惠民保的保障覆盖2.98亿人次,超过80家保险公司运营共263款惠民保产品。其中,运营时间最长的惠民保项目已在深圳落地8年。经过近两年爆发式增长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惠民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乎参保群众的民生利益、关乎国家探索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公私治理模式、关乎商业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
报告认为,惠民保本身定位为“补充”保障,在特定的免赔额之上进行比例赔付,是补充而非全覆盖。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战略中,惠民保是介于基本医保与纯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将政府与市场融合的普惠型补充保险产品。
惠民保兼具商业保险与普惠保险属性。对于惠民保的功能,报告称,惠民保已实现了通过低保费、低门槛的方式有效衔接社会保险与传统商业保险的中间断层的基本功能,提高全民风险管理意识和金融素养。惠民保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众多尝试,有助于保险行业在未来金融服务中更好提供服务内容与水平。
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和不同公司惠民保运营存在差别,我国大部分地区惠民保运营健康,但是部分地区也存在运营风险,惠民保的健康运营值得引起业内警惕与关注。特别是惠民保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等各参与主体各方的有序合作,各参与主体“多赢”是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兼顾与保障参与主体利益,维护惠民保可持续发展。
报告称,惠民保可积极推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对基本医保目录进行有效衔接和补充,支持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先行先试,助力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规范与产品创新,支持居民就医压力与费用有效转移。
此外,各地惠民保产品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医保保障程度和健康卫生水平设计相应产品,更好发挥惠民保功能作用,避免全国各地惠民保产品同质性。目前,我国惠民保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定制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城市采用“一城多保”的产品策略利弊参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