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圈的从业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自己的惨状:工资被收回,报销的费用被追回,基本工资每月下降了5000到1万块,高管和首席的年终奖也大幅度削减。尽管吐槽属于个体经历,但相比其他行业,金融行业的薪酬仍然是非常高的。在A股的18个行业大类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长期占据榜首,比排在末尾的农林牧渔行业高出几倍。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按照马克思对工资和利润的描述,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即劳动者应该根据付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然而,在中国的金融业中,情况有所不同。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等多个工种,每个行业的经营模式都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赚钱模式:利差模式和中介模式。银行是典型的利差模式,即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赚取利润。中介模式较容易理解,例如在买卖股票时,需要通过券商开户,券商则收取佣金。购买基金时,不论基金赚钱还是亏损,都要支付管理费,通常是年管理费的1.5%。但问题是,为什么利差是3%,而不是0.3%?为什么佣金是20块而不是两块?为什么管理费是1.5%而不是0.15%?这些收费标准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它们真的合理吗?
以2022年市场行情为例,大家都知道市场表现不佳,但194家公募基金在该年收取了总计1458亿元的管理费。这些基金的业绩真的那么好吗?这里涉及到金融牌照的问题。拥有牌照意味着竞争不充分,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全国范围内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牌照总数只有100多张,而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在内,拥有数千张牌照。牌照越少,其含金量就越高。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券商和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收入通常高于银行,并且他们的利润更多来自于垄断地位。而垄断地位源于权力,这导致无数人围绕着权力打转。
金融圈为何总是充斥着各种瓜呢?主要原因不就是领导可以通过行使权力来帮助人们实现利益变现吗?前几天引起轰动的国企领导牵手事件本质上也是权力垄断的表现。然而,当前的环境是怎样的呢?经济复苏乏力,企业融资需求下降,基金销售不旺,股市萎靡不振。现在不仅股民在亏钱,连坐庄也在亏钱。高层一直强调的是共同富裕,但为什么券商和基金从业人员能够水涨船高呢?
因此,金融圈的薪酬调整确实是大势所趋。这种调整涉及到收入分配和垄断的困境。虽然金融业的薪酬相对较高,但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对金融行业的收费标准进行审视,确保其合理性。此外,加强金融行业的监管和监察,打破垄断局面,增加竞争,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环境。只有这样,金融圈才能朝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方向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