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欧盟持续出台政策措施,提升绿色产业在宏观产业战略中的位置,并在海上风电、太阳能、可持续交通等绿色产业领域完善政策规划,并且加大和鼓励资金投入,以加快推进相关各领域发展。
全球产业转型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个大国的脚步。
而欧盟最为迅捷,也走在前端。
近日,法国率先推出《绿色产业法案》草案,就为支持绿色科技产业。
我们不禁发问,难道这就是简简单单为了产业转型,发展经济可持续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美国希望制造业回流,支持力度包括各个方面,比如提供补贴、降低税收等。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这里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就谈生产线迁回,首先,企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就提高了就业率,其次供应链趋于完整,降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掣肘,最后,提高制造业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改革和创新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动力。
这几年,俄乌冲突延续,欧盟受到冲击,能源危机使得各个国内的工业制造成本升高,企业面临减产和外迁的选择,而美国的补贴计划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力石,加剧了欧洲“去工业化”的状态。像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德国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等都加大了在美国的投资,特别是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让欧洲的工业受到重创。
其中,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对制造业的回流也不盲目,而是以高端和利润大的制造业作为“引流”的第一梯队,如此一来,欧洲不仅花着高价钱买能源,还流失了强大的工业,所谓是芝麻丢了,西瓜也没了。
除此之外,中国因为庞大的市场和完整配套产业链也吸引了一波欧洲企业的视线,比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就计划在中国投资建基地。
当然,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燃料电池等产品上占据了欧盟进口数量的90%,另外,新能源汽车,乃至很多电动类产品也有很多是来自中国。
欧洲的危机感就更强了,而绿色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我们需要发展清洁技术的工业基础,在欧洲创造就业机会,并确保获得我们迫切需要的清洁解决方案。”
由此,对中国的相关工业就会造成一定冲击,当然,经济上的影响必然不会很小。“碳关税”等法案形成一系列的绿色贸易壁垒,令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只会越来越难。
欧盟借此既能应对美国的能源优势以及对低碳产业的补贴,又能保护本土企业制造的技术和利益。
推进绿色产业估计是他们能想到的“两全”方案。减碳,应对欧盟的能源危机,亦可以促进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
那么,欧盟重振欧洲工业的希望就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欧洲还深陷俄乌冲突的泥沼之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绿色产业的投资已经占了相关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3%,再继续下去,财政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欧盟面临的可不是一个国家,发声不一致,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能差强人意。
我只能说,欧盟被美国坑得太惨了,没有回头路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确实成为了一个老大难。这次看似“一石二鸟”的反击,能不能奏效,还得画上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