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20日报道香港亚洲时报网站6月16日发表题为《中等强国在印太新考量中很重要》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太平洋论坛非常驻研究员亚历山大·海因德 兼职高级研究员托马斯·威尔金斯,全文摘编如下: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日益被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所左右。但是,由于存在一批各不相同但非常重要的二线国家,这一态势正日益复杂化。
它们的中等经济和军事能力往往与潜在冲突爆发点周边的宝贵地理位置或者在二十国集团或经合组织等的地位提升结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重要的地区角色。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印太地区“中等强国”的作用和偏好,因为我们需要根据大国竞争的新背景调整之前的一些假设。
曾经乐观的“亚太世纪”构想(包括广泛的经济一体化、机构建设和多边合作),加上亚洲国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相对顺利的复苏,曾帮助增加了对该地区“中等强国”的兴趣。
学者们谈到“中等强国时刻”,并且赞扬“中等强国崛起”——而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则毫无顾忌地给自己贴上了中等强国的标签。
十年后,有些学者对“中等强国”这个词本身感到失望,原因之一是对哪些国家属于这一类别感到困惑。尽管如此,“中等强国”这个标签仍然有用,因为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有影响力的二线国家仍然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身份,而它们通过建立联盟、多边主义和规范企业家精神来奉行经过调整、改良和更新的“经典”中等强国外交。
随着地区环境继续滑向大国竞争,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在新时期,“中等强国”的战略以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聚焦实力的作用。首先,“中等强国”对当前和预期中的实力对比变化极为敏感。像大国一样,“中等强国”借助内部和外部努力来促进自己的平衡。
其次,“中等强国”将保留自己作为“规范企业家”的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更注重实力和保护国家利益。
最后,虽然“中等强国”仍然对建立联盟很感兴趣,但这越来越多地——尽管不是完全——围绕一个大国核心成员,并且专注于明确的战略议程。
中等国家仍然认为多边主义在发挥作用(并且承认东盟在地区制度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但它们越来越多地从这些大型泛地区论坛中剥离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国主导的、展示出更审慎和更具体战略意图的迷你多边主义格局。
这些迷你多边组织的议程专注于秩序建设、威慑和技术合作以及“非传统”安全议题。“中等强国”尤其被这些形式的迷你多边主义吸引,目的是利用大国伙伴的实力,应对共同安全挑战。
在大国竞争的时代,印太地区的“中等强国”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作用和偏好,以便更好地体现对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现在可能是时候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作为当代“中等强国”的含义了。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并不意味着“中等强国”无关紧要,而只是它们的作用和偏好发生了变化。印太地区的“中等强国”现在明白,大国竞争很可能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