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供应链生态体系,助力“制造业当家”
□ 顾乃华 谢方梅
2023年1月,随着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由“制造业起家”的广东吹响了“制造业当家”的高质量奋进号角。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也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在国内外愈演愈烈的制造业供应链攻防战中,广州既拥有明显的基础优势,同时也仍存在一定短板,制造业当家的供应链基础必须进一步夯实和提高,以更好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制造业供应链优势突出
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不断优化。目前,广州制造业产品体系较为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产业链条丰富。2022年,广州入选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供应链生态不断优化。
制造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过去3年,面对国内散发疫情不断、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受阻等形势,广州迅速摸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受阻情况,通过加强部省协同和跨区域协调,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2年,尽管面临多重困难,广州先进制造业仍然实力凸显,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61.6%。
现代物流产业生态链日益健全。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依托汽车制造及后市场、快消品、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产业优势,培育出一批专业化、平台化物流供应链企业,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多个世界50强物流企业在穗设大区分部或亚太转运中心,物流中心地位持续提高。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新经济、新基建、新消费”加快发展,广州物流链体系适配的场景将更加丰富,这也为有效支撑制造业强市创造有利条件。
广州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物流供应链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物流企业仍主要承担“仓库保管员”和“搬运工”的角色,集中在货物运输、货运代理、劳务派遣服务等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在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衍生服务方面的占比仍有待提升。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的不尽完善,使得物流对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供应链面临管理和整合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协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进度和生产能力匹配上存在一定困难,较多制造业中小企业仅追求物流设施优化而未能实现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无法和上下游形成高效协同。
制造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增强。不少制造业企业仍处于供应链价值链中低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不足,供应链附加值较低。另外,广州制造企业多为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其供应链将面临挤压现象。尤其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战略性零部件国产占比偏低,受海外供应商制约,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不足。面对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和有力度的奖补政策,广州制造业中间品贸易也面临不小的国际供应链风险。
三是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供应链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程度还不够深,不少制造业企业只是将数字化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初步融合,供应链体系中的信息孤岛、数据分割、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游企业缺乏联动等问题突出。另外,智能制造共性技术供给缺失问题仍待解决,一些中小企业难以获取合适匹配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产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供应链智能化转型需求。中小型技术供应商难以提供匹配度高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块,品牌技术供应商更多提供成套的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方案,但改造费用过高。
完善供应链生态体系亟待补短板强弱项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制造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首先,加快培育一批全球和区域供应链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骨干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做大、做强、做优,增强对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尽快成长为链主,并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其次,完善“链长”通过“链主”抓链条的传导机制。“链长”与“链主”密切协作,动态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状况和产业链各环节对外依赖状况,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制定产业链关键卡点项目清单,形成多方合力精准攻关。制造企业特别是品牌厂商应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转变生产方式,主动适应市场及时代背景的变化,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是聚焦物流和信息流,培育具有“广州特色”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为制造业供应链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推进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企业打造供需对接、资源整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促进区域物流和供应链资源优化、共建共享。加快布局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骨干节点,着力完善为制造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汽车物流、中转物流、流通加工、金融结算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务业务。
三是推进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鼓励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全链条管理数字化,支持核心企业加强全链条数据管理,努力实现供应链管理透明化,支持市内重点制造企业打造供应链数字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监测分析、大数据管理、质量追溯、标准管理等公共服务。选择一批企业竞争力强、全球化程度高的行业,开展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一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智慧化水平。就企业而言,要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并积极配合外部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整合,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制造业上下游产业信息互通。
四是加强应急、风险管理建设,提高企业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直接、间接供应商,重点评估核心零部件、中间件和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和供应稳定性,建立重点产品供应链动态监测清单、供应链备链计划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企业要优化供应链管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业务拓展的情况,持续收集跟风险变化有关的信息,对外部环境进行及时评估检测,动态调整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和管控措施,做好外部环境风险应对。同时,企业还需要审视自己核心物料的供应商清单,减少单一供应源的依赖性,采取多元化供应商战略,打造供应链多样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顾乃华系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主任;谢方梅系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