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流程太繁琐,时间太久,资料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也没空弄明白。但是宁波银行的容易贷产品只需要在线上提交资料,客户经理就上门帮我服务,不到一周贷款就发放到公司账户了。我全程没有去银行,留出了大把时间可以见客户、拓展业务。”深圳市某半导体有限公司连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宁波银行深圳分行拟任副行长张叶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时企业备货资金压力较大,对放款时效性有要求。为了做好相关支持,我行团队了解到客户需求,及时上门服务,通过容易贷信用贷款产品,协助客户操作,帮助客户提款,通过全线上流程帮助客户拿到了贷款250万元,及时补充了备货资金流。” 容易贷,让贷款变得容易。说起来是一句简单的话,但这背后却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宁波银行敢于这样做,离不开征信数据的有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深圳中支”)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背后的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堵点’,以完善地方征信平台为突破口,动态跟踪持续督导,推动政务数据变身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通行证’,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信促融
推动政务数据变身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通行证”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容易贷”是宁波银行深圳分行依托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以下简称“深圳征信”)推出的产品。自2022年6月以来,宁波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征信就企业全息画像、企业关注报告、企业人员规模分析等标准数据产品达成合作,并基于征信平台提供的企业工商、经营、用工等多维度数据,打造全线上、无抵押的贷款类产品,即“容易贷”系列产品。“这个产品将以往人工线下尽调获取、复核的企业数据实现线上自动跑批和校验,同时线上签约合同激活额度,实现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复核校验,无需客户线下资料收集,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客户在传统贷款申请中一户一审批流程长、时效慢的痛点、难点。”张叶庆告诉记者,通过“容易贷”,该行可以精准、高效服务本地小微客群,持续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记者了解到,目前“容易贷”产品在推出市场1个月后,就帮助87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2.35亿元。张叶庆所说的深圳征信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民银行深圳市中支联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的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平台按照“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已于2022年1月取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依托深圳征信提供多维度数据而获得快速授信、快速贷款的企业还有很多。例如,深圳市一家主营变频器研发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总监就告诉记者,“此前,受到疫情影响及海外市场波动影响,公司急需增量流动资金以应对市场的最新需求。我司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申请了交通银行科创先锋贷,在提交贷款申请的同时进行了地方征信平台的查询授权。”据了解,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在取得企业地方征信数据之后,迅速为企业进行贷款审批。最终企业获批了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并提用贷款,缓解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保障了正常生产经营。“是深圳征信平台提供的特色政务数据填补了企业信用‘拼图’的空白,如企业近24个月缴存社保人数、获取政府补贴、用水用气等数据,不但客观反映了企业过去两年来的经营状况,后续持续的数据更新也给贷后管理提供助力。”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泽文评价道。全周期管理
多维数据助力识别非传统风险
这些数据并非仅仅是“锦上添花”。可以说,政务数据的时效性高、颗粒度细也免去了金融机构时时监测企业动向之苦。例如,银行可通过征信平台引入企业行政处罚、缴税异常、环评异常等数据信息,建立对企业负面信息的监测审查机制。在贷前准入及贷后回检过程中,弥补了单纯依赖征信及负面舆情时,对企业真实风险了解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筑牢银行风险防线。微众银行企业市场及创新业务部科创金融经理梁焕对记者表示,深圳征信社保数据时效性更高、颗粒度更细,可以帮助银行实现企业的线上精准划型,不仅可以减少人工录入、改善客户体验,还便于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策略。“服务过程中,我们基于深圳征信数据及时发现多家经营状态异常企业,有效拦截了高风险授信,识别和管控了存量授信。”梁焕介绍,而近期,微众银行还新增接入了深圳征信平台的审计财报数据,进一步丰富了深圳中小企业客户的经营和信用画像,充分借助数据“赋能”,为快速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更适配的额度和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无独有偶,张叶庆也以宁波银行去年出险的一户授信客户为例解释了深圳征信在贷后风险管理方面的不俗表现。“当时,该企业主营为线上平台直播销售,企业风险暴露前营收、利润保持着较高增长趋势,线下走访企业库存销售也未见明显异常,然而就在短短2个月内,企业因经营模式出现较大变动,营收快速萎缩,最终企业因流动性问题导致银行债务违约。”他告诉记者,通过回溯分析企业各项指标数据,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发现企业用工人员的变动领先于外部舆情、营收等传动风控指标,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离职率及离职人数均较同期出现明显变化。而该项数据则来源深圳征信的“企业人员竞争力”相关产品。张叶庆对记者解释,传统企业的贷后风险监测主要依赖于征信、工商、纳税等经营数据,此类传统风控手段无法较好的监测跨境电商、线上直播等互联网新兴企业风险,且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风险水平。而当前新业态快速发展,叠加市场瞬息万变,亟需更多数据支持。数据“精”加工
精准匹配金融机构需求
今年是《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十年来,人民银行不断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征信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信贷数据之外的“替代数据”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
这些“替代数据”往往零散在多个地方,而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掌握的涉企信用数据正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为此,除了深圳之外,已有不少地区在探索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经过多方实践,“政府+市场”模式被视为可行之道。
“深圳征信平台这种‘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服务模式,解决了由于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导致的对接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大幅提升数据归集效率。再由平台向金融机构输出、赋能,将这部分替代数据作为企业金融信息的补充,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记者分析,这使数据价值在金融场景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应用,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有政府公信力作为基础,中小微企业也有意愿授权征信公司收集、整理、加工并向银行提供由各政务部门留存的信用信息,用于判断其信用状况,有助于其首次融资,并为信用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提升其获贷率;而银行通过地方征信平台获取更多维度数据,用于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可以提高其贷款审批效率和贷款管理质量,更加愿贷、会贷。”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一个多赢局面。不过,收集共享数据只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清洗、加工,以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产品形态稳定输出,则需要专业的征信公司持续推动。曾刚告诉记者,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建设信用信息平台,但还存在系统开发和数据挖掘水平不高、数据内容重复度较高、数据难以持续有效归集等问题,很多地方征信平台对数据的加工仍以数量的增加为目标。如何实现数据的精加工和准利用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较而言,深圳征信的数据在信息时效性和数据颗粒度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一方面,平台能够及时地反映企业的法人、注册资本、注册地址等工商信息的变更情况,帮助银行更快地识别企业是否正常在营,及时识别管控存量客户风险。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剖析和挖掘,进一步展现数据隐藏的深度信息,可以帮助银行实现企业的线上精准划型,不仅可以减少人工录入、改善客户体验,还便于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策略。同时在产品创新方面,深圳征信常务副总经理刘振介绍,平台通过“数据+规则”创新,直接面向中小微企业收集融资需求,对齐银行授信标准,实现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信贷产品供给的直接对接和精准匹配,消除中间环节,降低融资交易成本,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更多探索仍在摸索和实践中。据了解,人民银行深圳中支正积极指导推动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与辖内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征信大数据技术应用。今年2月,“建行·征信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我们希望深圳征信能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以‘实用、好用、可持续’为基本遵循,及时发现新需求新问题,不断完善平台功能,聚焦金融场景创新利用数据方式,深入探索征信赋能实体经济新路径。”他补充。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记者:马梅若编辑:云阳邮箱:fnweb@126.com
下一篇:太突然!他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