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日
还有什么比酸辣的凉皮更开胃呢?
火红的辣子充分打开味蕾
凉爽细滑的凉皮赶走暑气
再放入清脆爽口的黄瓜丝
等等
因为放黄瓜丝居然被罚了?
近日
#多家餐饮店因在凉皮放黄瓜丝被罚#
冲上热搜
↓↓↓
上海某餐饮公司因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或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000元。
具体违法事由是,当事人经营项目为“餐饮服务经营者:热食类食品制售”,而在未取得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的情况下,于店内加工切配黄瓜丝作为凉皮配菜,在店内及外卖平台经营含有配菜黄瓜丝的凉皮。
近日,上海市的多家餐厅和餐饮企业,也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而销售含有黄瓜丝的凉皮被罚。
▲多家餐馆因“凉皮加黄瓜丝”被处罚。
此前,据湖南株洲多家餐企反映,当地一对晏姓父子频繁举报要求餐企高额赔偿,理由是餐企在无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
一把黄瓜丝,怎么会引起全网的大讨论?凉皮里放黄瓜丝,又为何被罚?
“今天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凉皮里也要加黄瓜丝!”
一条市场监管局日常执法的新闻,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大家觉得“离谱”。
想象一下,你精挑细选了一家西北菜馆,又精心搭配了一份“三秦套餐”,流着口水等了又等,套餐终于被端上桌了,你打开手机准备拍照留念,突然发现“C位”的凉皮上,竟然没有黄瓜丝!
是商家忘了放,是黄瓜用完了,还是自己点错了?
大概无论如何都很难想到,原因竟然是这家餐馆没有“冷食类食品制售”相关资质。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规定也是有道理的。
冷食和热食不同,冷食没有高温杀菌的过程,特别是假如制作过程中生熟不分,混用刀具及案板,非常容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
在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历年组织的抽检中,凉菜、凉面等冷食类产品多次被检出大肠杆菌超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极易引发腹泻、肠胃感染等疾病。
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考虑,国家对冷食类菜品的售卖要求是很严格的。售卖冷食类菜品需要有一个单独的操作间、独立空调,还要有专门的洗消池和开闭式食品传递窗等设备。
而售卖凉皮等小吃的店铺往往不具备此类条件。
食品安全是红线,严格执法也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健康,对于上述餐厅的处罚,仅从食品安全管理角度来看,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网上的一项投票来看,86%的网友却觉得这个处罚“冤”。
“小餐馆赚点钱不容易,一份凉皮才几块、十几块,罚款一罚就是五千元,不太对等吧?”
部分商家确实违法,相关部门也在严格执法,但无论凉皮还是拍黄瓜,都是街头巷尾、寻常人家的小菜小吃,是市井生活的“刚需”,也是老百姓养家糊口的手艺活。不满足冷食类食品制售标准的商家,有些甚至并不知晓具体规定。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一罚了之吗?
福州闽侯法院的一纸判决,给了另一种参考答案。
家住闽侯的陈依伯,因销售农药残留不合格的芹菜,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先后罚款10万元。对此罚款,陈依伯无力履行。
今年2月,当地市场监管局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调查了解到陈依伯不仅为初犯,且在交易中仅获利14元,情节显著轻微。最终一审法院裁定不准予强制执行。市场监管局提出复议申请,二审法院裁定驳回复议申请,维持原裁定。
当地法院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处罚值得点赞,但这也提醒我们,要根治“小过重罚”问题,不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一个个具体案件纠偏,更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入手,对处罚标准、从轻、减轻、不予行政处罚等条款进一步细化,避免自由裁量弹性过大。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增加了“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的规定。
处罚和服务,都是市场监管不可或缺的内容。无处罚,则无市场秩序;无服务,则无健康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应优先做好普法、咨询、指导和教育,结合商家实际经营情况,对多次引导培训后依然产生违法行为的商家再进行处罚。
毕竟“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与对市场主体的呵护其实并不矛盾,在执法过程中守法度、讲尺度、有温度,执法才会更有效度。
End编辑:刘 洋校对:王超逸审校:刘 昊来源:综合整理自新京报评论、冰点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澎湃新闻▼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