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需求,以国有资本运作,发现一个“潜质”企业就能成就一个,再成就一群,最终以政府无形的手和市场有形的手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这就是合肥模式
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任书记市长,如果每届班子关心支持少一点,这些产业都不可能长成今天的集群
合肥对创业者和市场最友好的一个细节,就在于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媒婆”,先以眼力发现一批“俊男靓女”,再组织若干路演“鹊桥会”,促成创业者与市场相互间的“一见钟情”“恋爱结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杨玉华 吴慧珺 胡锐
他们发现了合肥——
国家航天局将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设在这里;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这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将本土外全球首个研发中心落户这里;50家世界500强企业奔赴这里;超3000亿元规模基金丛林诞生于这里……
合肥发现了他们——
从中科大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从量子、“人造太阳”到深空探测,从京东方、长鑫存储、科大讯飞到大众、蔚来、比亚迪,发现一个便成就一个,进而汇聚一群,接着建构生态。
是“最牛风投”还是“最大政府投资公司”?是“黑马”还是“赌城”?外界热衷于给合肥贴上这些标签,无非是捕获到前面这些发现,或是透视了数据里的合肥:近十年经济总量从4000亿元跃升至1万亿元,增幅位列全国万亿城市之首;以平均每年前进一位的速度,跑进全国城市21强。
何以合肥?我们一直在发现。
发现,讲求格局
这是1952年刚被确定为省会的合肥:5条路、5万人、5家企业、5平方公里。那时根本想不到,多年之后,“到月球去”会和这座城市产生联系。
走进合肥西郊,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落户已一年多,这里将建成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综合支撑平台,培育月球科研站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不远处,聚焦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利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园初具规模,1.3平方公里的深空科学城即将开建。
当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将达万亿元规模,合肥“十四五”规划已经布局“逐梦星空”新赛道。
有人说,合肥又在“赌”明天。合肥说,我们只是在发现未来。
发现,讲求格局。
每每谈到合肥今天的经济格局,亲历者总要提到最关键的三次“发现”。回溯这三次产业发现,我们发现的,就是合肥发现的格局——
国之大者。
聚焦“国之大者”抓痛点、难点、敏感点,以敏锐的产业眼光发现潜在的行业机会,以务实的国有资本投资未来的企业龙头,以专业的管理团队防范风险。
正是胸怀天下的格局,成就了今天“芯屏汽合”的合肥。
合肥人津津乐道于2008年与京东方的第一次牵手,它是合肥产业投资发现的开山之作。
十多年前,家电已是合肥第一个千亿产业,但合肥看到的却是行业痛点“少屏且贵”。
那时,我国电视机产量约占全球一半,但占生产成本70%的液晶显示器件自给率不足10%。
那时,北京企业京东方四处寻找新产线落脚地却屡屡碰壁。合肥市决策层力排众议,拍板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在合肥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那一年,合肥财政收入仅有160亿元。
当年充满争议的产业投资,打开了此后合肥产业投资的想象路径。发现痛点打通过程,不仅成就了京东方,而且使我国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也成就了今天合肥以“屏”为代表的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心怀国之大者,要看准国之重器,合肥就义无反顾。
2016年,继“屏”之后,合肥又从“缺芯”之痛中发现并投资长鑫存储,使我国掌握了内存芯片的自主产能,培育了下一个合肥地标产业“芯”。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与新型显示产业一道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0年,瞄准以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方向,合肥再次果断接纳、投资已在18个内地城市寻求落地未果、面临美股退市风险的蔚来。合肥市建投集团向蔚来战略增资,半年后退出部分股权,并获得了让人惊羡的收益。
今年1月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形势喜人,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46.8%。
而拥有大众、蔚来、比亚迪、江淮等六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的合肥,今年底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80万辆,电池产能达到70GWh,实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约两千亿元。
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双向发力,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新目标。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柯利安说:“合肥对产业的感知力和执行力极强,百闻不如一见。”
近10年来,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半壁江山。
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需求,以国有资本运作,发现一个“潜质”企业就能成就一个,再成就一群,最终以政府无形的手和市场有形的手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这就是合肥模式。
格局,不只体现在产业上。合肥目前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12个,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无论是土地还是资金等要素保障,合肥不遗余力。
合肥说,我们是讲格局的。
工作人员在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的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10.5代生产线上作业(2022年7月28日摄) 解琛摄/本刊
发现,展示胸怀
落地合肥15年,京东方历经合肥四届党政班子。
蔚来项目落地谈判进行中,经历合肥市主要领导的调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合肥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口碑,我不用担心领导调整对企业有什么负面影响。”
产业周期和领导任期,有时难以完全匹配。人走茶凉,领导一变产业就散?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合肥说,前人栽树,后人浇水。
发现,展示胸怀。
每每谈到合肥今天的生态,局中人总要说到栽树—浇水—施肥—收获的循环,以及眼下若干实例。复盘实例,我们发现的,就是合肥发现的胸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理旧事另起炉灶,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接续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久久为功。
正是如此胸怀,成就了今天持续向前的合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对政绩观的考量。”受访者一语中的。
合肥市委常委袁飞说,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任书记市长,如果每届班子关心支持少一点,这些产业都不可能长成今天的集群。
15年间,京东方在合肥陆续投资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三代产线,投资金额约1000亿元。在京东方带动下,上下游近百家企业汇聚合肥,形成了合肥目前从“沙子到整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
不到3年,蔚来陆续增资产业链企业并建设研发中心,已经建成运营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将打造为包含芯片、功率半导体、电机、电池、常规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用户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聚集区。
“选择合肥,就是冲着合肥良好的契约精神和政治生态。”曾经外出发展、如今回肥创业的合肥艾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俊说,作为合肥青年商会执行会长,他接触了大量外来企业家,大家共同的期盼就是政府对企业要多浇水、少摇晃。“合肥的长期主义给了企业家信心和预期!”
合肥的逆袭有很多变量,但常量就是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
以政府职能求变应对经济业态多变,这是合肥服务市场的胸怀。机构动态调整顺着形势改、围着产业转,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设市场拓展指导处,市商务局新设楼宇经济处,市科技局开展科创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组建科创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专班,推动形成“大科技”格局,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近10年来,合肥累计推出12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近3年推出320多项。
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不是最好的,就学最好的。这是合肥营商的胸怀。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合肥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第10位。
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基金风投纷至沓来。2022年,合肥新增经营主体30万户。
合肥说,成就需要拿出胸怀。
安徽省合肥市的环城公园是市民家门口的诗意栖居地。图为2020年一年内拍摄的合肥市环城公园内市民生活休闲场景的拼版照片 张端摄/本刊
发现,需要眼界
2023年初,电影《流浪地球2》火了。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看似科幻的“硬科技”,在合肥都有现实科研的踪影。
爱科学,是这座城市的价值观,也是最鲜明的气质。
有人说,搞科技,见效慢,我们等不及。合肥说,抓科创,起点高,我们有耐心。
发现,需要眼界。
每每谈到合肥的城市气质,所有人都认同“科里科气”。感受合肥无处不在的科里科气,我们发现的,就是合肥发现的眼界——
创新无止境。
196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要求离京外迁。几地辗转之间,是合肥留出粮票、快速腾出地方,拥抱了中科大。
2022年,“科大硅谷”正式挂牌,承担着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的愿景。
不能不佩服当年安徽和合肥在自己也饿肚子的情况下承接中科大的眼界。再看今天合肥打造“最美科学岛”、辟出近20平方公里建设“未来大科学城”,就能理解,这就是合肥科里科气的前世今生。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立,与上海张江“两心同创”。
紧盯“四个面向”,只要国家“有所需”,合肥一定“尽所能”;只要认为“值得”,投入一定“舍得”。
近10年,合肥财政的科技投入超千亿元。2022年,合肥市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当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近两年,全国十大科技突破近三分之一诞生在合肥。合肥原始创新“三大件”——量子科技、核聚变、深空探测不断取得新突破。越来越有科技自信的合肥,眼界就是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担纲承梁。
今天的合肥,无论在科大硅谷还是在“科创驿站”,无论在量子大街还是在中安创谷,当看到一群群年轻的身影鱼贯而入,你就感觉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创新的味道,你就体会到合肥的活力、合肥的自信来自哪里。
发现,有时要靠创造。
有想法有技术,就是找不到用武之地;有需求有项目,就是不知道产品在哪里。合肥对创业者和市场最友好的一个细节,就在于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媒婆”,先以眼力发现一批“俊男靓女”,再组织若干路演“鹊桥会”,促成创业者与市场相互间的“一见钟情”“恋爱结合”。
去年起,在土地、资金、人才之外,合肥将“应用场景”纳入创新要素保障,通过常态化组织技术、产品、场景共同参与的路演,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
看不见的地下管网潜藏着城市安全风险,换个角度又是智慧城市的场景应用。2015年,合肥启动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放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清华大学与合肥两相发现,结合而成“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如今,在合肥的路面、桥梁、地下管网铺设下8万多套传感设备,实现24小时监测“城市心跳”、精准预警。这套城市生命线系统去年起已在全国推广。
调查显示,在中国内地城市“专利密度”“企业家密度”排行中,合肥分列第11位、第12位,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特点越来越强。
在重点产业设立科技工作专班;推进科技招商培育未来产业;成立科创委、战新委、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安排一名市委常委统管、专管科技、产业、金融……
合肥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为促进这两个创新融合,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合肥说,眼界的高度决定天地的宽度。
发现,蕴含一种温度
合肥中轴线上,占地12.7平方公里、由老机场改建而成的一座新公园即将面世,这将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
曾经,在合肥大蜀山脚下,5000多亩的商业用地被调整为生态绿地。按平均200万元/亩算,至少少了100多亿元的收入。但大蜀山脚下,来登山、晨跑、夜跑的市民越来越多。
有人说:算一算财政账,值得吗?合肥说,提升幸福感,不算眼前账。
发现,蕴含温度。
每每评述合肥的温度,大家举例最多的不是疫情防控就是为企纾困的故事。合肥总是努力发现城市较冷处并竭力改进传递暖意。细节情景之间,我们发现的,就是合肥发现的温度——
来的都是客,返的是家人。
关照更多家人和客人,在疾驰的发展步伐中,这座城市蕴藏着“枝叶总关情”的初心。
正是散发着温度的亲和,造就了频频出圈的合肥。
发现群众“难过”处不放过。破解“出行难”,路边临时泊位延长免费停车时间,打通拥堵点和断头路,内外环快速路网畅通提速;破解“上学难”,加快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好上学、上好学;破解“就医难”,加快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看良医、治好病。
归属感,来自合肥甘当“店小二”用心服务。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天建成280万平方米,不到10个月整车下线、5个月产值过百亿元……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合肥速度”,让比亚迪有归属感。
类脑智能是国家面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前瞻布局。2017年,由中科大承建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挂牌。众多一流高校参与角逐,唯有中科大获得地方政府按1∶2配资建设实验室的承诺。
参与实验室申请的刘海峰坦言,合肥让我们有归属感。
刘海峰说的归属感,不仅体现在产业的判断力,也体现在对科学家、创业者的关怀上。正值实验室工作的忙碌时刻,刘海峰母亲需要住院手术。一对一服务引进人才刘海峰的合肥市高新区,派出专门的陪护人员去医院照顾他的母亲。
“这是流淌到心底的温暖。”
发现产业举重若轻,招引人才用心用情。
这个毕业季,合肥“豪爽”推出“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两场对接会吸引1.7万名毕业生到场应聘,收到简历2.4万余份,达成就业意向7509人;推出“博士就业创业在合肥”,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前来;每月安排全国独角兽企业走进合肥活动。
我们发现,一大批人在用脚投票。2022年,合肥新增就业大学生超过30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迈入特大城市。
合肥说,和发达城市比实力、比城建、比文化,我们发现了差距。但只要发现,就愿意改变。
发现未来,合肥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