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两业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即“两业融合”),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之选,也是畅通内循环构建双循环的必行之策,更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必要之举。《安徽省“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明确了“两业融合”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业融合”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安徽“两业融合”成效初显、问题渐显
从发展成效看。一是融合产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已先后评定了28个区域和49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二是融合区域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挺进“全国十强、长三角前五”,芜湖高新区在2021年全国高新区排名中升至第36位。三是融合主体作用发挥日趋凸显,合力集团、华米科技等融合主体的示范作用正日益彰显。
从主要问题看。一是“两业融合”主体亟待加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实现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仍任重道远。二是“两业融合”程度亟待加深,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突破不够,高端领域服务需求不足,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的融合不多。三是“两业融合”政策亟待创新,涉及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领域的政策供给不足,相关评价与认定体系、监测与监管体系建设亟待提升。四是“两业融合”生态亟待构建,新项目布局难、落地难问题依然存在,技术、数据等资源集合难、共享难问题仍不可避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构建安徽“两业融合”新主体、新模式、新政策、新标杆
打造“两业融合”发展新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航带动作用,鼓励融合基础较好、产品技术成熟的龙头企业先行尝试,并面向专业化的公司或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各类融合主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立足产业地标和龙头效应,推动“制造+”融合,如依托“芯屏汽合”等产业地标,力促全球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地;强化土地、税收、金融支持,试点柔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等,激发“两业融合”内生动力。立足信息技术和人才战略,推动“技术+”融合,如依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服务型制造体系;构建高端人才“蓄水池”,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特”人才,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大的个性空间、更高的表现平台。
实施“两业融合”发展新政策。强化扶持力度,打造精准政策“工具箱”。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创新弹性灵活的用地出让方式,实现精准供给;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打造科技金融中心;强化财税政策引导,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助企纾困效用。加快制度创新,打造融合发展“保险柜”。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出台实用管用好用的政策,如破除创新成果转化的“隐形壁垒”,为“两业融合”铺好路;促进产业交叉融合,为“两业融合”搭好桥;构建互补互助的服务生态体系,为“两业融合”架好梯。
树立“两业融合”发展新标杆。实施“两业融合”品牌计划,强化示范载体引领作用。鼓励产业链条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充分涌流、服务功能精准对接的产业园区创建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特色品牌;遴选示范园区及特色集聚区;开展“两业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域评比活动,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作者:程霞珍,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