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5月份CPI已经降至0.2%,按照教科书式的定义,中国目前的情况的确还未达到通货紧缩的标准。但对此事,我们不能只是否定通缩则已,而必须把它当成问题去认真解决。毕竟,物价下跌会对企业利润构成威胁。国家统计局6月28日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
不错,中国经济未出现收缩的情况,但也有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广义货币M2确实在大幅扩张,但从企业层面看,尤其从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看,金融短期化所带来的长期贷款稀缺,加上货币政策时松时紧,这都使得企业感受不到M2增长所带来的金融宽松环境。
正因如此,我们强烈呼吁:不仅要解释,更要给出行动。尤其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在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恐怕没有理由继续坚持“以降息推动信用扩张”的常规手段,而必须尽快结束并扭转经济“不缺资金但缺资本”。
该如何操作?第一,央行在二级市场公开定期、定量收购长期地方政府债券,以此向市场释放大量长期基础货币,并带给市场主体以金融真实宽松的重要信号;第二,鼓励商业银行将短期信贷转换为长期信贷,以此大幅减少市场短期借贷需求,从而压低货币乘数,并以此控制M2增速适度。第三,严格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努力缩短债务投资资产产生效益的时间。
如此所为,第一,央行完全可以达成控制M2增速的目的,从而保持CPI运行在合理区间;第二,宽容地方债务投资资产发挥效益的时间,实际上,“以时间换空间”才是破解债务风险的关键手段;第三,可以适度压低政府债务成本,释放其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能力;第四,大幅减低商业银行借新还旧的需求,降低金融业流动性风险。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