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最先转弯,而且很猛。
股市暂时停止继续新低,甚至有两天涨势还不错,而债券于6月13号央行降息后迅速转熊,连续四天跌的一塌糊涂。
究其根本,是市场认为高层会来一轮新的刺激猛药。
同时,这也宣告,3月大会制定的经济政策很可能开始重新(微)调转方向:先把负债增速会带来什么风险放一放,把经济赶紧搞上去!
1
最近,高层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政策出炉。
目前已经出的政策有:
央行连降三大政策利率(逆回购、SLF、MLF);
4部门提出22项任务,以降税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新能源汽车补贴。
国常会定调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细节暂时还没有出。
外界小作文传出的政策有: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放开二套房购买限制;
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地方债务置换和基建。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政策的内核是什么,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我来告诉你:
除了降息,所有的政策都指向财政再加杠杆。
背后意味着:
原来由3月大会确定的基调要转向——由原本计划好的继续“去杠杆、防风险”转变成“先别管负债增速会带来什么风险,先把经济搞上去”。
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将发生巨变。
2
可能有人疑问,去年年底的会议不是已经确定了今年要继续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3月的那个大会也确定了3.8万亿的专项债额度?
没错!
高层是想通过财政花钱,拉动企业投资项目,从而将钱流到老百姓手里,让经济慢慢地恢复。
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了点小“插曲”。
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去杠杆、防风险”这六个字的分量。
它意味着(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的)信贷不能再肆意扩张;
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整个支持力度大打折扣;
意味着经济复苏缺乏有效的支撑。
比如,今年安排的3.8万亿专项债,去年11月就已经提前安排了2.19万亿,并且要求上半年给花完。
可结果,发债节奏不快、花钱的力度也不高。
一季度专项债实际增长了13758亿元,占到提前批2.19万亿的63%,低于去年......现如今,各地都在严控自己的债务,即便是信用好的地方也不愿意融资。
结果就是,通过财政这条水龙头向下流水的节奏被中断了!
“去杠杆、化风险”占据了主导,今年的财政政策并没有计划的那么宽松!
用某学者观点中的一句话说就是,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低迷不是利率太高所致,而是地产和基建这两个主要融资需求方(同时也是内需的主要创造者)被绑住手脚的结果——这样的经济低迷不是降息能化解的。
3
那么怎么办呢?
把原来的计划落实,甚至再加码!!
现在问题的实质变成了,是继续严控地方债务增速还是适当放松、继续由财政加杠杆,赶紧把经济盘活?
这也是6月来经济圈争论高层要不要发力、如何发力的大背景。
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
现在根本不是货币政策的主战场,后续还是要靠财政负债。
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是有人借钱,没人借钱,利息再便宜也没有用(当然,除非降幅很大。但会为未来埋藏风险)。现实是企业和老百姓都不愿意负债,甚至还在减少负债(去杠杆)——这就注定这条路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的问题应该是财政负债最好怎么花?
是继续走老路搞基建,慢慢的流到企业和老百姓手里?还是换一种方式,直接向企业和老百姓补贴,快速完成纾困的任务?
我相信,最近的小作文并非空穴来风,一定是高层在考虑这件事儿。
起码走老路的比重会适当的减一减。
比如,落实的减税至2024年,是变相地向企业补贴;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是变相地向老百姓补贴;发行1万亿国债,是变相地向地方补贴。
看吧!
端午节后,一定还有更多的细节政策落地,7月保不齐狠招、猛招出炉。
因为市场已经押注,目前已经公布的常规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财政更大力度支持!!
4
正是如此,资本开始:重股轻债!
3月初,债市慢牛、股市调整,源自于市场对经济复苏放缓的担忧,债比股更抢手。
现如今,以6月13号央行降息为起点,债市连续四天熊市,股市突然雄起了两天,这一切源自于市场对经济政策重新发力的押注。
资本市场认为,高层一定会出招力挽狂澜,经济放缓的处境会有所改变,社会整体的收益会有所提高。
现在,资本已经把债券抛弃,十年期国债期货在刚刚降息的背景下连续几天大跌已经说明问题。
如今股票市场之所以还没有进一步雄起,主要是因为资本也不知道接下来高层究竟会出多大力度的刺激。
所以,笔者认为:
1、小作文中的政策出炉,可尽情押注股票和部分与基建类相关的大宗商品;
2、小作文中的政策没有出炉,依然是常规政策适当加量,那么即便股票市场已经转变也仅仅是暂时的,不具备持续性,多观望为宜。
总之,目前可以信赖的是:“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一定会适当弱化,经济放缓的现实会倒逼政策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
至于力度,这次可能会很不一样......
就像这次央行降息,不情愿也不得不为之,因为谁也不敢让经济收缩的风险继续演化!
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经济政策与经济变化的关系,同时它又如何塑造资本市场的格局。
比如今年上半年,高层与市场对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预期差,前者认为没问题后者认为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如此一来,债券的机会便产生了。
这次,小作文满天飞,救市举措渲染的足足的,新的预期差又在酝酿,机会与风险都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