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这个词最早确实是出在广州,因为广州是咱们国家最早最大最国营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多了买办就一定会出现。“买办”这两个字其实要分开解释,“买”,简单说就要是船舶的各类补给,船从欧洲航行到中国,就算上一站停在马六甲,到了广州也一定需要淡水和食物的补充了,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买”;那“办”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办理通关手续。关税和其他通关费用是一个国家收入的重头,只要有对外贸易就一定有关税!所以最早的买办其实就是个连接船方和政府部门的一个办事员!现在这个行业中国还是有的,叫船舶代理,干的活是一模一样的!
现代货运
广州十三行都是官商,做的是政府和外商的生意。买办属于这套系统的附庸,本身不是公务员只是现场办事员!外轮不能指定买办,也不能不用官方指定的买办,而且买办的派遣权也属于当地清政府,所以买办在当时的广州就是一种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地位的底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虽然号称开埠,但社会开放程度没有根本改变,广州在战后并没有如英国预期的那样完全开放商贸,甚至民众的抵触情绪更加强烈。后来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被英军攻陷,虽然战时卖给英军攻城梯子的是周边农民,但战后广州还是老样子,也就是说英军仗是打赢了,但广州一成不变,没辙只能换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上海!
上海
进口货物,外轮可以选择挂靠港口,这个不用看清政府的脸色,而当越来越多的船舶选择上海,上海的港口地位就一定会提升,加上长江航运的发展,上海出色的港口特色就越发凸显出来,在这个时候,上海的买办自然而然应运而生了!但与广州的情况不同,上海的买办都出自洋行(既有国营也有合资外资),身份也不是政府的底层办事人员了,相当于公司的中层干部。除了和广州买办操持一样的业务以外,上海的买办已经开始承办外商在国内的贸易,有一部分是代销,有一部分是承包,主要看买办身后的洋行实力和货物的情况。
贸易
两地的情况不同,根本在于外贸的制度不同!事实上,上海宽松的外贸环境一样对广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四大买办,三个都是广东人:唐廷枢、徐润、郑观应,他们之前都在广州做事,但飞黄腾达都在上海,为什么呢?因为广州到处是朝廷的规矩,随便开个厂办个公司要报到内务府衙门,等批文下来黄花菜都凉了!但上海不一样,上海清政府根本说话不算数,且不说到处都是的租界各行其是,就算是华界,人群也觉得上海不归大清管。因为清朝在上海的力量太弱了,而列强又显得太强!当然啦,这三个买办在上海风生水起,朝廷里也是有人撑腰的,不过今天这不是讨论重点,我们轻轻划过不谈!
唐廷枢
那清政府在上海怎么就说话不好使了呢?因为就在这几个广州买办来上海的前几年,英法联军在上海仅仅驻扎了两千人(不过就是略有作战),就和近万的清军一起保住了上海(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交战期间,双方属于交战国)。在这场战争之前,上海的城市规模不过尔尔,在战前吸纳了大量逃难的周边富人,迎来了一次高速发展期,但这次保卫战让太平军败走之后,上海名声大震,越来越多的周边富人为了躲避战祸选择移居上海,这才是造成上海百年繁荣的最根本原因:赚钱的机会,增值的可能,足够的安全保障财富不流失!就这三点来说,清政府太逊了!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城市规模都不输于上海,结果却是丢了个干干净净,你就算说出花来都不好使了!
华尔的洋枪队
咱们说列强打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不是赔款,是为了让清政府彻底开放中国市场。照咱们历史书上的说法,就是让中国社会加速殖民化!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本土化的代理人帮他们打理场子!所以如果说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军阀是其政治代理人,那么买办就是他们的经济代理人,要说那些政治代理人是真不行,因为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往往是倒行逆施,但那些经济代理人却很过硬。因为中国人最懂中国人和中国,他们既知道该怎么赚钱也知道该怎么花钱,所以他们可以做大是迟早的事,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其他,只不过在于清政府那套管理制度已经对于自由市场没有约束而已!但这个过程中广州却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束缚,还是受各种制度管制!所以说广州是百年官商,真的不是胡诌,包括今天广州有些独特的气质也是从此而来!
北洋军阀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仅仅是操持船务代理那一块生意,我觉得广州和上海那是一脉相承,而且广州是上海的祖师爷,上海尊称广州一声前辈是应当的!但要论后面的进出口贸易买办,那广州直到解放前的规模也不大,更称不上买办文化,最多就是官僚资本的运作,和上海的情况完全是两条路子,综合以上情况,一声前辈恰如其分,但却说不得买办文化从广州而来这样的话,这还真不是我较真了,事实如此罢了!
广州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