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居然打起了“银行”的主意。
近期,社交群、社交平台流传着一种名叫“中国时间银行”批准成立的说法,号称是一种基于互助养老的新型投资模式。但其实,这可能是一场赤裸裸的骗局。针对这一点,近日,银保监会上阵“打假”,提醒大家防备披着“养老”外衣的骗局。
1
监管发声:
“中国时间银行上市”是“李鬼”
有市民称,自己在社交群就看到过一种号称基于互助养老模式的投资模式。投资者通过一款名为“时间银行”的手机App,在线上充值一定的“时间币”聘请志愿者就可以产生收益,“时间币”还能一比一兑换成人民币。
东西君以“时间银行”为关键词搜索看到,很多以“时间银行”命名网站、微信公众号、社会团体、App等。从内容传播来看,涉及“养老”或“老年人”内容比较多。
比如以“中国时间银行上市计划”作文章,提到“中国时间银行将引来首次并购重组……以中国时间银行‘时间币’为上市资产筹码,预计发行价将不低于30元每股,时间币也将打通上市募股渠道进行公开融资,促进我国‘银发经济’有效发展,或将成为我国养老产业第一流通货币。”
关于这一点,监管终于发声:“中国时间银行上市”是“李鬼”,是披着“养老”外衣的骗局。
近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关于“中国时间银行”有关风险的提示称,近期通过日常监测发现,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且有名为“时间银行”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公益养老为名目开展投资活动。
银保监会强调,从未批准设立“中国时间银行”,相关网站、社交平台、App等所称“中国时间银行”有关内容均为虚假消息,相关投资活动涉嫌违法犯罪,请公众谨慎辨别,谨防上当受骗。
2
骗子们穿着“合法”的外衣
盯上了老年人的钱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而且骗子们越来越“高明”,骗局越来越隐蔽。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方舒表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确实有些地方在社区探索设立了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倡导社会爱心人士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有需要的群体特别是社区里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
“时间银行”是一种名称上的借用,其本质是为鼓励社会志愿服务精神、拓展和整合更多公益慈善资源而设立的一种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机制,它将社会爱心人士的志愿服务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源,并在社区资产建设理念下力图推进民间养老助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的是,以志愿服务形式设立的“时间银行”并不具有金融属性。
骗子们穿着“合法”的外衣,有着各种“正式”文件,利用公众需求之心,推出不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常识的投资,真伪难辨,公众很容易上当受骗。
方舒说,银保监会此次打击的正是不法分子借“时间银行”之名对公众特别是老年群体进行金融诈骗的行为,声明不仅会给不法行为以严厉打击,而且会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3
第三方贷款业务机构
频频冒用银行名义营销宣传
银保监会表示,以“时间银行”命名网站、App、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等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规定。
事实上,在去年年底,监管就有发声,对“银行”字样使用的主体范围、名称含义、整改规范、宣传教育、参照适用情形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市场上频繁出现“银行”字样被违法使用的情况,甚至仍有自媒体在营销“时间银行”。
此外,冒用银行名义进行营销宣传的情况也频频出现,已有包括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声明,称有第三方冒用银行名义或与银行合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营销贷款或理财投资等业务。
本次风险提示显示,银保监会已与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违法使用“银行”字样专项清理整治活动,部分违法行为已得到纠正。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做好规范“银行”字样使用工作,清理虚假网络信息,整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除了政府监管部门严格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障市场的公正、透明和稳定的同时,广大市民和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特别是中老年人,不要贪小失大,天上永远不可能掉馅饼。
来源:东市西市微信公众号 B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