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封桥建围挡的新闻火了。据央视报道,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省蚌埠市将在龙子湖畔举办音乐节,但却先用铁皮围挡把附近的一座桥给封住了,此举引发热议。
此事最先由自媒体博主在6月26日曝光,蚌埠市文旅局方面第一时间也收到了不少市民的反映。面对媒体,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大桥上加铁皮围挡是出于安全考虑”,担心观众在桥上看演出会不小心掉下桥。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同。
显然,网友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也即“围挡是为了防止没买票的观众在桥上蹭演出”。就在同一天,桥上铁皮围挡就被拆除。面对央视记者“拆除了就不管安全了?”“办个音乐节,商业公司就能随意在道路上搭建围挡吗?”的逼问,主办方承认这是“未批先建”。
然而,即便大桥上的围挡已被拆除,预定于举办音乐节的草坪公园与外界之间仍然有着一层围挡。蚌埠市行政执法局负责人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承认“没有经过报批手续”,但对“公园围挡也是违建,为何没有拆除”的追问,也没有给出实际的回答。
公开信息显示,音乐节举办的场地位于蚌埠市龙子湖东岸,本身是龙子湖公园的一部分,紧挨着龙湖大桥的东端,北面也靠着东向车辆下桥后的东海大道。目前,龙湖大桥上的铁皮围挡已经拆除,但东海大道一旁的围挡依然保留。
结合网友的爆料与媒体的报道,在“为什么要加上围挡”这件事上,相关方面给出的理由可谓前后矛盾:既然加上围挡是为了安全,拆除围挡为何又只拆了一半,难道龙湖大桥与东海大道,两端道路执行不同的安全标准?所谓“安全考量”的说辞,自然也就站不住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四十七条也规定,在大中型公路桥梁和渡口周围二百米、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动。
龙湖大桥横跨龙子湖上,连接蚌埠市的蚌山区与龙子湖区,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蚌埠市民日常出行的大动脉。如此筑起围挡遮挡视线,不但破坏桥面,而且遮挡盲道,本身就已形成安全隐患。从主办方的所言所行而言,公众很容易得出“加围挡是为了防止蹭票免费听音乐”的结论——毕竟,仍未拆除的另一半围挡,仍然可以完美遮挡“场外观众”的视线。
其实,即便从经营角度而言,如此粗暴地“防偷看蹭门票”也是不智的。对于那些试图“蹭演出”的人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本身足以制止他们在大桥上擅自聚集的行为;而就音乐节本身的经营而言,票价本身就有“早鸟票99~199元,普通票199元,VIP票369元”的分野,没买到票的观众即便想蹭,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视听体验。
事实上,音乐节兼顾经营收益与公共安全的办法并不很难,增加维安人手、与“场外观众”互动,都是已经有过的良好经验,并没有必要如此“编个理由”,以加装铁皮围挡的方式危及交通安全、影响观众体验。因此,此次事件的背后仍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音乐节究竟是谁办的?谁又能从中受益?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2023甜啦啦龙湖音乐节”是蚌埠首届文化旅游美食季的重要活动之一,主办方是蚌埠文旅传媒有限公司,受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市文体旅局、蚌埠文旅投集团指导,承办方则是蚌埠甜啦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不难看到,此次音乐节的官方色彩浓厚,“蚌埠首场音乐节”“从提升城市形象和口碑出发,激发城市文旅产业活力”也是前期宣发的重点字眼。
多年以来,各地政府都在文化旅游产业上下了很大功夫,以举办马拉松、音乐节为代表的城市形象工程着实做了不少,“文旅局长出圈”的争相表演近来也屡屡成为舆论热点。但在耗费巨量公帑之后,这些文旅工程的收效究竟如何,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多大正向收益,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据2023年3月《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很多音乐节都已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但不少地方音乐节的举办能力有限,并未实现与城市特色的有效契合,音乐节在地化没有下足功夫,演出同质化严重,“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适合主办音乐节”。
音乐节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显然不是“说办就办”可以给出肯定答案的,这需要叩问各地的基础设施标准、公共服务能力、商业经营能力。
就本次音乐节而言,恐怕正是因为浓重的官方色彩,主办方才得以在没有报批手续的情况下加装铁皮围挡。但既然是官方指导、国企主办的文旅活动,纳税人无论是否购票都有资格监督这项活动,追问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避免其落入“公款追星”的嫌疑,或是“主办方拉胯”的失职。
各地纷纷举办音乐节或马拉松,恐怕相当一部分,其必要性是可疑的。在地方财政紧张的大背景下,办与不办应该有收益-成本的论证,并且应该多倾听公众的意见。
王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