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下半场,拼的不是事业,而是身体
01
6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有学者把中国经济复苏分为三个阶段:
昨天跟朋友聊到了一位我们那个年代的大歌星,因为抑郁、焦虑一些心理疾病离开了,全网都在关注。
仔细数下来,我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正当盛年,却在盛放之际因为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原因戛然而止,让人痛心。
而且,有一些疾病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年轻化、普遍化。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官方数据来看,在2019年,中国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接近7%。
疫情之后,我相信这个数字肯定更加惊人了。
我们的身体从来都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它就跟“时间”一样,我们习惯性把“身体和时间”当作一项无限的资源去用,殊不知它其实也是一种越用越贵的成本。
就连最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1,后面无限个0才有了存在的可能跟意义。
所以,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聊一聊,身为一个企业家、经营者的“收场”问题,当然,我也觉得它能适用于所有人,包括我们所有听众。
02
我跟很多创业者、学员聊过,年轻的时候,大家不愿意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觉得人生就是得绽放,就是得浪一下,搏一下。
后来创业之后,觉得事业才是人生的目标,能够做成一些事,给社会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价值,帮助到更多的人,诶,一切就圆满了。
但越打拼,越会发现,其实最成功的“收场”不过是一个标志——健康。
真不开一点玩笑,表面上看,我们企业拼的是产品、技术、能力、资本,实际上拼的就是企业家的身体。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因为身体原因倒下了,公司本来不错的发展势头转瞬直下,结局都不太好。
远的不说,就近一点的,国内发展还不错的AI大模型团队,光年之外,刚拿了几十亿的资金,创始人王慧文就因为抑郁住院了,公司马上停摆。
如果没有好兄弟美团创始人王兴出手收购,大概率就得解散了。
所以,于人生于家庭于事业于团队,健康是我们必须认真履行的一种责任,身体没了,谈什么还有意义吗?
当然,对于健康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除了身体的伤害,还有一种就是被大家忽略的,叫精神伤害。
它就像任正非以前在华为内部一篇文章里写的那样:
“我理解了,社会上那些承受不了的高管,为什么选择自杀。
当所有问题集中到你这一点,你不拿主意就无法运行,把你聚焦在太阳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当。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皱巴巴的,内外矛盾交集。
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破灭,公司内外矛盾交集,我却无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
我相信,我们很多老板都能感同身受。
当公司的发展、成百上千人的生活、数以亿计的资金,都成为一个个选择题汇聚到你面前,让你拿主意的时候,这种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明知道前方有路,也生怕自己选错,或者走歪一点就会掉进无底的深渊。
有时候我听到别人吐槽,下辈子有得选,肯定不创业了,心脏扛不住。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企业家怎么告别这些焦虑,抑郁、麻烦?
不好意思,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告别不了。
因为这个职业注定就是天生要与不确定为伍,与焦虑相眠。
但我还有一个惊喜,要恭喜你。
0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有一个观点,他说,在今天的时代,焦虑的人,才是真正健康,他们是真的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
正是因为看见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时代的变化,要倒逼自己探索不确定,找到方向,所以才会焦虑。
这其中,就分为了两种人:
一种是把控不好焦虑,焦虑就成为抑郁,成为压力,干什么都很绝望,什么都不干更加绝望,最后压垮精神和肉体。
另一种是那些懂得正确与焦虑相处,把焦虑转化为动力的人。
我和大家分享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探索”。
抽象的焦虑通常让人无从下手,但是如果转变成具体的困惑,比如说这个困惑有可能是让你感受到威胁的事件和问题。
冷静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找到焦虑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
第二个关键词叫“认知和认命”。
认知是说,所有的焦虑都需要我们去正面面对,我们可能需要作出一些改变,或者接受一些挑战。
这时候,你要清楚衡量“哪些改变和挑战是能让自己为之振奋的”、“哪些是自己无法做好的”。
认命是说,所有焦虑产生的最严重后果都要思量到位。
当你把最差的结果在心中预演一遍,潜意识里已经把你的接受程度提高了。
做到了这点,即使泰山崩于前,你也能面不改色。
第三个关键词叫“目标”。
所谓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安排,把焦虑转化为具体困惑,再制定为具体目标,通过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
比如我们很多企业家会为下滑的业绩焦虑,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去年以及上半年的业绩完成情况,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目标,再通过一步步分解小目标去执行它,不去想最后的结果。
第四个关键词是“求助”。
那些无法靠自己去突破的事,要学会通过清晰表达,去对外求援。
一种是对领域内专家的求援,另一种是对资源的求援,最后一种是对知识的求援。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跨界化、专业化学习就是打开思维、开拓另一条出路的方式。
04
医学里经常讲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我想,在经营企业,经营人生当中,也要学会如此。
别傻傻的只靠自己,要学会常常求助;
拼身体,也要照顾精神,一张一弛为之道。
别给自己预设太高,偶尔也要认命,跟自己和解。
最后,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赢家。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