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6月28日在上海临港召开。会议命名40人为 首届“长三角大工匠”,其中安徽10位工匠入选。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了多名安徽入选的“大工匠”,倾听 他们的工匠故事,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在工作中展现出安徽工匠精神。
大皖新闻讯 40年间,为了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实验师、精密总装车间主任陈建林,始终坚守第一线,从青丝到白发,践行“不断创新、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双满是伤疤和老茧的大手,见证了他一路走来解决的难题与挑战。
匠心向阳 守护“人造太阳”
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又称“人造太阳”,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百秒级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的核聚变装置。
2023年4月,正在运行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获重大成果,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其中,EAST 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内置式低温泵就是陈建林在“守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建林就参与到“人造太阳”的建造中。核聚变装置内置式液氦条件低温泵,保障着EAST实现高参数条件下的等离子体长脉冲放电。其中的环体部件,是内置式低温泵的主体部件,加工工序繁多,总装精度要求高,焊接前总装间隙要求不大于0.05mm,相当于一根细细的头发丝。
这需要陈建林像外科医生一样,将每一段环体部件安装误差精准控制在毫厘之间。同时,环体总装成环是整个内置式低温泵安装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有前期工序的累积误差,都可能在这个环节出现,需要陈建林依靠多年的工程经验和超越检测工具的“手感”一段段反复试装。作业的内真空室空间狭窄不透气,他只能蹲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操作,时间长了,腿麻得失去知觉,站都站不起来,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常常一干就是几个月。
经过努力,陈建林不仅实现一次性总装成功的目标,并且测量数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至今,这套低温泵系统已在EAST装置内部工作十余年,性能稳定,运行良好。
同时,陈建林还负责纵场液氦管路系统总装,面对工期紧张,他细化总装工艺操作步骤,编写总装操作细则,规范现场施工要求,提出针对纵场线圈液氦冷却管道连接、第一壁热沉孔位精准定位等十余项优化建议。
匠心之路 薪火相传
大科学装置建设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很多时候就是在“无人区”里硬闯出一条路。选择大科学工程工匠之路,意味着选择了坚守与付出,勇气与奉献。
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上海光源“梦之线”中,陈建林负责双椭圆极化波荡器(DEPU)核心部件中铝梁和磁结构的总装工作。因铝梁的特殊结构,无法进行数控机床加工,铝梁上近百个孔位全部由陈建林手工钻孔,经检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陈建林作为总装负责人之一,还在中科院上海应物所质子治疗装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质子治疗系统等重大设备研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陈建林及时总结总装工艺经验,参与撰写安徽省地方标准《钎接工艺评定》DB34/T3443-2019,先后开发的内置式低温泵氮屏弯管的制造工艺、高温超导电流引线换热器与套筒总装装置及工艺、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电子束焊接工艺等14项技术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如今,在陈建林的带领下,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精密总装车间已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成为近百人的总装团队,他带着这支团队奋战在各大科学工程施工一线,攻坚克难,助力大科学装置解决各项难题。
陈建林也非常注重青年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出多名 80后、90后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他们有的已经在EAST装置中成为独当一面的总装“大咖”,有的则被选派到法国ITER计划总部代表“中国工匠”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总装工作。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实习生 王一诺采写(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