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大富水在中部穿过,有“膏都盐海”美誉,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
为宣传好应城盐化工产业,向世界递出一张绿色发展的城市名片,今日起,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应城市委宣传部,推出《盐海崛起·产业集群》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杨卓玉 通讯员冯璇、张征)仲夏时节,走进享有“膏都盐海”美誉的应城市,穿路而过的膏盐运输铁路、锈迹斑驳的膏盐生产工具与新建的现代化工产业园纵横交错,厚重的年代感与现代的科技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应城独有的城市风貌。
应城市东马坊工业园区。通讯员 供图
应城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产富饶,素产膏盐,其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以上,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
应城的盐,可谓是“膏洞为盐洞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
关于应城膏盐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史载“明嘉靖年间,应城西北团山北麓,因岩崩,石膏矿苗始露。”《湖北通志》、《康熙通志》等官方典籍均称以湖广应城所出之石膏为最,他地多有不及。据统计,全国优质石膏总储量的62%分布在应城。
石膏最早发现处。通讯员 供图
应城自石膏发现以来,采掘条件和环境在改变,开掘方式也在进化,可概括为“狗爬峒”、隧道式和竖井(直井)三段式过程,逐步进入“暴发式发展”,由此涌现第一批专职石膏峒商。
但峒商只采白石膏,与之共生的青石膏则被作为废渣长期弃之洞外。日积月累,经雨水长期淋冲,产生盐卤,经水流到附近农田,农作物便被烧成了枯枝败叶。
反映采矿工人劳作的铜像。通讯员 供图
清咸丰前,应城县民间以食淮盐为主。后因太平天国运动,致使长江流域交通运输阻塞,淮盐无法进入湖北。当地百姓不得已将废渣浸水取汁,以代食盐,应城由单一采膏进入膏盐兼采阶段。
晚清、民国时期是应城膏盐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矿山覆盖近半个应城地区,号称“三十里膏城”。1928年后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石膏年产量达4.6万余吨,占当时全国石膏年产量的95%以上,生产食盐1.8万吨。
岩层中的石膏。通讯员 供图
长期以来,应城流传着“地下盐砖”说法。后经勘测发现,应城市境内以石膏、岩盐的储量颇为丰富,其中岩盐储量达280亿吨,部分地段含盐厚度有200-500米。
新中国成立后,便以开采岩盐为主。
为适应盐膏生产的建设需要,1960年,湖北省应城膏矿、盐矿划分为两个独立国营企业,分别隶属省建筑工程局和省轻工局管辖;1962年,省、军制盐企业相继在应城建成投产。因技术的更新迭代,采用真空精制盐新工艺,采矿方式也由“旱采”转为“水采”。
中盐长江盐化公司第一口盐井成功出卤。通讯员 供图
应城“靠盐吃盐”,先后兴建制盐厂、化肥厂、磷肥厂、化工厂等盐化企业。盐业开发,奠定了应城工业文明的基础。
到1990年,应城拥有勘探、钻井、供气、发电、制盐、制硝、机械制造维修及铁路运输一整套生产技术装备,形成了系统的生产、营运网络。
历经500个春秋,应城已发展成为全国盐和盐化工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中南地区最大的盐业储备基地,是湖北省千亿支柱产业和重点扶持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石膏建材产业工业总产值567.4亿元,制盐企业和品种盐生产企业产能超过每年720万吨,全省9成食用盐来自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