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金融二十八大系族之京华系
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有一个名字特别扎眼:杜双华,他以750亿元的身价位列第47位,为钢铁富豪的首富。
杜双华,河北衡水人,1965年生。由于从小家境就不太好,初中毕业后杜双华就外出打工,一路上坎坎坷坷。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凭借着吃苦耐劳、勇敢上进的精神,杜双华的在职业之路上还是取得不错的成绩。
1987年,年仅22岁的杜双华进入首钢冶金机械工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机械员工,就此开始他的钢铁制造之路。
1992年,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杜双华主动辞掉了首钢冶金机械的工作,在北京市朝阳区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工厂“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同年,杜双华回到河北进行实地考察,并于1993年在家乡河北省衡水市开办京华制管厂,产能10万吨,这为他的钢铁事业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开始,杜双华开始扩大其产业,先后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又在2003年将各地公司合并组建成为了京华创新集团。
然而,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钢材全面紧缺,杜双华的焊管生意被卡了脖子,“即便是蹲守在钢铁企业门口,也不一定能抢到货”。
这让杜双华决心跻身上游市场分一杯羹。
从2002年起,杜双华开始四处考察,寻找适合的建厂地址。短短一年时间里,他把大连、连云港、秦皇岛、青岛这些城市都转了个遍,最终在日照虎山镇停了下来。
按照杜双华的计划,他要在半年内架起烟囱建好工厂,实现出钢、出铁的目标。但30年不遇的大雪、50年之最的降雨量外加SARS病毒,这些都在2003年发生了,这所有意外,好像都是老天在有意为难、阻止杜双华如期建成工厂。
可即便拿着一手烂牌,杜双华依然打赢了。
为了如期完成目标,他制定了严格的工期进度,到时间点必须完成,否则直接开除,不看任何客观原因,工地不分昼夜都要施工。
就这样,181天后,日照钢铁厂如期开工,杜双华逼出来了“日钢速度”。
2004年,日照钢铁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2006年,日照钢铁营业收入翻4倍多达到110亿元,直冲国内钢铁行业的第一阵营。
钢铁富豪杜双华开始腾飞。
2007年,在杜双华的带领下,日照钢铁创下了产能1100万吨钢,实际产钢775万吨,销售收入228亿元,利润超过50亿元的亮眼业绩,成为民营钢铁企业中不多的“千万吨级俱乐部”成员、山东省第一钢企。
而杜双华本人也得益于1993年--2003年这十年间国内焊管业的蓬勃发展,开始跻身国内富豪榜。2008年10月,杜双华更是以350亿的身家跃升至“胡润百富榜”的榜眼之位。
但一路凯歌高奏的杜双华,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由于地理位置占据临港优势,耗费14亿美元建设港口和船队后,东侧海岸线已具备30万吨级泊位的条件,以及旗下拥有15艘矿船的日照钢铁被瞄上了。
按照日钢党委书记廖海亭的话说就是:“矿砂从日照港到日钢集团的运费仅2.4元/吨,但如果运到山东内地则需100多元,成品运回港口成本则要翻倍,日钢集团每年需要1000多万吨矿砂,仅此一项一年就比内地企业多出20亿元的利润”。
2007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济钢、莱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重组,组建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再通过股份制的形式重组日照钢铁公司。
第二年,意见成为了现实。
在省长办公会上确定,2008年3月,山东省政府主导带着“重组日照钢铁,实现山东大钢铁梦想”目标的山东钢铁集团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获银行授信2400亿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山钢,杜双华表现得相当克制。他说:“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有什么好烦恼的?”
杜双华得话说得云淡风轻,但作为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又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多年打拼而来的产业拱手让人?
于是,一场波谲云诡的收购与反收购暗战,开始了。
先是日钢的港口建设计划,因被列入山东钢铁建设整体规划,用地审批一直办不下来,处于停滞状态。有关部门也多次就“节能减排”等事宜到日钢“重点考察”。
再是业内还有消息传出称“当地银行一致向日钢断贷”。如若是事实,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毕竟钢铁行业属于一个需要巨额投入、长期产出的行业。于是,又有日钢资金链断裂的传闻。
对此,日钢党委书记廖海亭在当面9月面对媒体采访时失控大吼:“什么一山不容二虎啊,我们连狗都不如!”
除此之外,当年的日钢还遭遇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冲击。
2008年上半年,钢铁还是大好行情,价格较往年上涨30%还要多。因此,日钢想趁势大赚一把,高价囤了大量铁矿石。然而步入下半年,全球迎来金融危机,市场需求疲软,钢铁价格迅速跌落。特别是进入10月以后,钢铁价格在一星期内跌幅达14%。
11月5日,山东钢铁集团公司宣布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重组意向书。
日照钢铁一下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尽管看起来大局已定,但杜双华还是决心再搏一把。面对山钢的紧逼、市场的挑战,他认为“攘外先安内”:先解决日钢自己的问题,坚持和扩大产销,缓解市场之难。
在全行业达成共识减产20%的当下,杜双华反其道而行之,火力全开搞生产,即便是亏损也要把铁矿石消耗掉。之后更是为了把钢卖出去,保证日钢不会被现金流拖死,主动降价之外还给经销商一定的补贴。
在2008年的10月-11月间,日钢每月大约亏损2亿-3亿元。
为了继续减负,杜双华还在日钢内部开启了裁员。在他看来,日钢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进一步就会加速死亡,退一步或能求存,裁员是无奈之举。但这被认为是“为了对抗山钢的重组,在舆论上给山东方面施加压力”。
其实,杜双华在这之前还走了一步妙棋。
2008年5月,汶川迎来了一场灾难式的地震,后央视为此举办慈善赈灾晚会。在会上,彼时还是默默无闻的日照钢铁宣布捐款1亿元,成为当时唯二的一家捐款亿元企业。这,为它在媒体间引发了巨大的讨论,日钢风评向好。
所以,即便后来日钢走上了裁员这一步,舆论的风向还是倒向它,杜双华与日钢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同情,特别是此时,正值社会上对“国进民退”争议纷纷,他甚至被媒体冠以“悲情斗士”的称号。
杜双华很清楚,即便在舆论中占据上风,也得到媒体的声援,但商业上的问题,还需要用商业的手段解决。
他一边向全国工商联汇报呼吁,希望“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可以组合”;一边着手把日钢的盘子做大一层,让山钢吃不下。
于是在2009年初,日钢启动了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这个项目预计可将日钢的年产能提升到1500万吨,年底即可全面投产。到时,山钢要想重组日钢,就需要付出更多代价。
与此同时,杜双华还意图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提高日钢的收购门槛。他两次场外增持成为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当时最大的股东,随后,又运作开源公司收购香港誉进公司。此举让他间接获得了日照型钢公司和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也把日钢的命运和香港投资者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从此之后,山钢要收购并不仅仅是处理杜双华一个人的事情了,难度在成倍级别地增加。
杜双华的意图,山钢很清楚,以致于山钢在内部会议上一度强硬地表示“日钢志在必得,开源控股怎么请回来的,就怎么送回去”,“条件成熟要重组,条件不成熟,创造条件也要重组”。
2009年9月5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如愿推动签订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日钢获得3~4年的租赁期正常经营,重组后,山钢将持有67%的股权,日钢持有33%。
但命运这回事吧,很多时候就像上天给你开了个玩笑。
2010年9月,开源控股一纸公告:双方又签署了第二份重组协议,山钢改为以一次性收购的方式于当年11月30日前完成对日钢重组。这出收购大戏,将以杜双华彻底出局而落幕了吗?
但山钢未能如期完成这场收购,舆论普遍认为“山钢缺钱为重组陷入绝境的根本因素”。
此后,日钢的指挥棒又回到了杜双华手上,他宣布工作重点要转向生产经营工作。日钢摆脱了被吞并的命运,杜双华守住了他耗费心血组建的企业。
这之后,日钢越做越大,不仅是日照综合实力最强的民企,还是日照名副其实的财神爷,每年贡献税收占比20%以上。此外,日钢还陆续吞并了五矿营口、广富集团、传洋集团、淄博齐林傅山、山东隆盛等五家钢铁企业,年产能超过3000万吨,跻身世界前十大钢企。
而除了钢铁行业,杜双华还一手打造了以钢铁业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京华系,先后入股7家银行,当起了金主爸爸。过去的30年间,杜双华的财富虽有起伏,但其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始终没有陨落,不失为逆天改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