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更新并持续迸发的活力。存量时代,城市发展从一个量的提升转入到一个质的增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始终。本期【灼见】人物,我们邀请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锺楠,听他分享存量时代,城市的渐进式有机更新。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叶锺楠
存量时代聚焦渐进式有机更新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体。在叶锺楠看来,城市更新的定义分成广义和狭义。从广义来讲,发生在已经建成的城市里面的一切变化,其实都属于城市更新,只要那个地方原来就是城市,对它所做的一切物质空间乃至产业经济层面的行为,其实都属于广义的城市更新范畴。
从狭义角度出发,主要是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随着城市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从原来以建新区、大拆大建为主的模式,转到现在所倡导的存量挖潜、渐进有序、高质量增长的模式,这跟整个时代发展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假如将城市更新比做一个人的新城代谢,上海应该是已经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成年状态。早在2016年的时候,上海就制定了2035总体规划,圈定了上海将来的建设用地是零增长的,人口也控制了上限。就像一个成年人,身高体重基本上锁定了,接下来是质的增长,上海已经进入到这个阶段了。”
第二层含义是一个政策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有城市更新相关法规,认定一部分行为是属于城市更新,被认定的这部分行为可以享受和城市更新相关的政策、补贴、融资渠道等,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城市的法规对于城市更新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这和城市的政策实行是相关的。
文化IP塑造与历史风貌息息相关
很多城市会有一个比较大的 IP符号,这也是跟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历史相关的。“大量历史风貌区的更新规划,一些古城的整体策划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改造、更新……之所以要保护历史,是因为一个城市的特色、文脉、记忆以及IP符号,这些都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叶锺楠表示。
“历史建筑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最后剩下的那些我们今天才看到的,它是经过考验的,所以会特别耐看、经典、能够历久弥新。当然我们也植入了很多人类自己想象在里面,使它增添了很多文化意义,事实上历史建筑也确实承载了很多故事和记忆,因此会具有特别的厚重感。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新的业态,都会主动向历史风貌区、向老建筑靠拢,越是时尚的功能,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历史性的载体。”
平衡需求,促进城市新旧共生
城市更新涉及到大量的利益主体、产权问题,金融投资能不能平衡的问题。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与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大量的协调工作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涉及到历史建筑会更困难。相对而言,单栋的建筑开始做的时候,前面的问题都已经梳理好,包括产权如何变更,原来的功能如何置换,将来招商运营的目标和路径等。而成片区的城市更新在前期研究和制定策略的时候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沙美大厦这是一栋楼,外滩第二立面就是一片,包括外滩源的二期,整个一片现在准备要推进新一轮的更新,这里面就涉及大量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梳理和解决。”
叶锺楠介绍说,像北外滩、老城厢、外滩第二立面等都是上海正在推进的重要更新项目。外滩第二立面是从苏州河边上一直延伸到延安路,万国建筑群后面的地块都属于第二立面。“涵盖品类很多,有历史建筑和文物,也有近现代建筑,产权归属有在国企央企的、有平台公司的也有市场主体的,还有老的里弄住宅,非常复杂。”
此外,像虹口北外滩,按照规划将形成“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总体格局,“一心”是核心商务区;“两片”是两侧虹口港片区、提篮桥片区,保持低层高密度的空间尺度,按照严格的风貌保护要求,通过修缮、复建或重建历史建筑等保护方式,恢复历史肌理。在新旧融合之下,北外滩老建筑和老街区的文化将重新散发活力。
城市更新是长期性的过程
随着上海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将作为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城市生活之中,“城市在,更新就在”。同时,城市更新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随着区域建筑本身的老化,产业活力的丧失以及休闲娱乐需求的改变,曾经兴盛的地区也可能会迎来衰退,此时便需要实施“二次”更新。
就像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整个片区的城市更新,也是最近这些年完成的。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在20世纪前曾是繁荣的工业中心和货物集散转运中心,然而20世纪后该地区却成为环境差、低收入人群密集的典型区域。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国王十字车站完成改造,并在如今成为伦敦的地标,也成为周边区域整体开发的引擎。即使是像伦敦这样早已定型多年的城市,依旧需要不断地升级焕新,所以“城市更新始终是个长期性的过程”。
扎根基层,推进城区精细化治理
“公众参与,跟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做对接,这是我们日常很重要的工作”。为高水平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的综合提升;加强对街区、社区、公共空间的一体化统筹设计,编制统一的社区规划蓝图,充分挖掘社区潜力空间,梳理可开发、可更新的空间资源,统筹布局各类建设项目,上海市黄浦区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委托华建集团华东院组建了一支专业社区规划师的团队,协助建设“社区生活圈”,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挖掘社区存量资源,“包括组织公众参与技术咨询,可能还参与到城市更新的一些项目里面去,这其实是一个长期陪伴式的顾问”,叶锺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