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诞生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一哥”:在外资夹击下,年销1.8万台
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MIR睿工业数据显示,去年销量达到28.2万台,同比增长约10%。虽然市场仍被“四大家族”(发那科、A B B、库卡(美的100%持股)、安川电机)把持着,但以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为代表的国产厂商正在快速崛起。
埃斯顿2022年度机器人出货量1.8万台,再次成为国内整体工业机器人、国产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第一,并连续四年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中国市场出货量TOP10。
国产工业机器人“一哥”:埃斯顿(ESTUN)成立已有30年,总部位于江苏南京。旗下拥有三大核心业务(工业自动化系列、工业机器人系列、工业数字化系列),现有60多款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机器人等,负载范围覆盖3kg到600kg,主要下游应用包括新能源(光伏、锂电、储能)、焊接、金属加工、3C电子、工程机械等细分行业。
埃斯顿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波,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东南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他在南京林业大学当了四年老师,之后又回到母校读研,拿到了机械系硕士学位。33岁时,他加入江苏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担任部门经理,这一干就是六年。
1993年,吴波决定创业,成立了埃斯顿。有点类似于日本发那科的发展轨迹,公司也是从研究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技术起家,逐渐拓展至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成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交流伺服系统的公司。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另两个为减速器、控制器),由驱动器、电机、编码器所组成,其目的主要是驱动执行机构完成控制器的指令。借助已有核心零部件优势,埃斯顿于2011年开始研发机器人本体,逐渐成为国产机器人领军企业。
埃斯顿的成功,一方面是坚持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发展道路。公司长期保持年收入10%左右的研发投入,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目前拥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团队、智能控制核心控制部件研发团队、欧洲研发中心三大研发团队,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研发合作。
另一方面,埃斯顿在2015年上市之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将英国Trio、德国Cloos(克鲁斯)、德国M.A.i.收入囊中,并入股美国Barrett、意大利Euclid等公司,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收购TRIO获得控制器自制能力,收购焊接机器人百年品牌Cloos成为焊接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
2021年,埃斯顿成为国内首家年销售机器人破万台的企业。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8%和36.28%;排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第6位(前五位为国际品牌),其中六关节机器人出货量位列第5,仅次于“四大家族”。
今年6月份,埃斯顿-克鲁斯机器人华南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佛山顺德北滘举行,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0亩,总投资超过1.2亿元,将打造华南区总部企业基地。
写在最后
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135.7万台,其中多关节占60%左右,SCARA占40%左右。今年有望突破150万台,预计未来三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面对这块大蛋糕,外国厂商也在加快本土化进程。去年12月,A B B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正式落成投产;今年第三季度,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发那科超级智能工厂预计也将竣工投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外资品牌占比约七成左右,随着本土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国产厂商的本土化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将会被削弱。未来需要继续攻克关键技术、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加速探索新兴产业以及细分领域,才能从“追赶者”变身成为“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