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杭州报道
“目前浙商银行初步构建起‘浙银善标’,主要包括企业版和个人版两个客户维度的体系,希望通过这一探索,推动金融功能回归第一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8月15日,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主任、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在“金融向善”主题研讨会上表示。
据了解,企业版“浙银善标”以大局担当、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为正向评价维度,并制订了二十多项负面清单;个人版“浙银善标”以守善性、闻善道、呈善果为正向评价维度,并制订了十多项负面清单。
“浙银善标”通过赋分方式落地运用,正向负向标准设置不同分值,符合正向标准加分赋能,触发负面情形减分降维,触碰红线一票否决,正负双向评分合计形成客户善标评分。根据客户评分从高到低依次生成善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户。
为何构建“浙银善标”?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但在发挥功能性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有自身营利性的要求。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营利性不断强化,逐步成为控制、主导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陆建强认为,金融服务功能是第一性的,营利性是第二性的,“确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第一性,就确立了金融评价的社会价值视角,也就有了金融向善、善本金融的发韧。”
所谓“善本金融”,陆建强日前在《中国金融》撰文解释称,即从社会价值向度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回归本源、确立服务功能第一性,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的场景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抑恶扬善”评价体系,营造“金融向善”与“客户崇善”同向同行的发展氛围,形成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我们知道,金融天然具有放大功能,服务善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正的能量,服务恶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恶的危害。如果市场主体不是正行向善,造成的风险就会大。”陆建强表示,在探索“善本金融”实践中,可重点从理念向善、人员从善、对象为善、机制助善等四大向度推进创新,打造各个向度“善”的标准。
而“浙银善标”则是浙商银行践行“善本金融”理念的具体探索。该体系走出单纯以抵质押物多少对客户进行评判的窠臼,以向善为重要标准对客户进行多维度评判,把服务善的客户嵌入业务场景中,梳理形成应当服务到的客户清单,从资源、成本、容忍度等各方面给予匹配。
据了解,浙商银行希望通过探索浙银善标体系,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把更多信贷资源倾斜到“善”的客户、业务、产品和生态,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大—企业经营发展加快”的良性循环,让社会价值反哺企业的经营生态,为金融领域构建“中国式ESG”提供一个实践样本,实现以金融向善为基础的、更高维的范式变革。
金融助力资本向善
在此次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金融向善”,这种“向善”不仅是一种道德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纳入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它进行定价、进行赋权,为它进行更高层级的最优的资源配置。
“要将资本向善从道德文化倡导向管理体系和金融认证体系方向转变,从而大幅度改变资本的社会现象和资本向善的实施机制,大幅度促进资本从单纯关注经济收益转向综合衡量社会效益。”刘元春提到。
据了解,金融助力资本向善正是近年来浙商银行践行“善本金融”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
陆建强表示,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对金融工作把关定向,这是金融第一位的“善”。特别是避免成为资本“收割韭菜”、控制社会的工具。
“金融机构要依托专业能力,推动资本向善,助力企业家善行,向社会传递正向正行的影响力。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好金融资源的均衡性和保障性,提升普惠金融的精准度,放大金融助力资本向善的功效;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帮助企业家反哺社会、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财富升维。”陆建强表示。
为此,金融机构要不断丰富公益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具,助力企业家在实践中探索自主可控的慈善模式。陆建强介绍称,浙商银行目前正在探索落地方案,此前已成功落地首单慈善信托——“善行浙金·中投慈善信托”,这是该行在公益金融领域的又一次探索实践。
“从初步构想来看,我们将联合专业机构,服务企业家设立自己的慈善信托,主要围绕企业自身产业生态、企业家出生地和所在地三大场景,以‘慈善+金融’模式重点打造两类慈善项目。”陆建强透露,接下来,将打造以传统民生领域项目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同时,发挥企业家乡贤作用促进社会善治,在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创业支持等方面定制个性化、多样化的慈善项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