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头条说#
最近,海外市场,尤其是日本股市,每一天都创造新高的纪录...
与此同时,再看看我们的上证指数,只有羡慕二字可说。
这种悲观情绪引发了一种观点:中国正在重蹈30年前的日本覆辙。
原因是,两国在某些方面的变化实在太相似了。
日本战后4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52倍,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增长也达到50倍;日本在1990年的城镇化率为60%,而中国在2022年达到了65%;日本在90年代的宏观杠杆率为277%,而中国在2022年达到了281.8%......
之后,日本发生了什么?
他们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楼市暴跌、股市崩盘、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激增、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问题等等。
中国会重蹈覆辙吗?
客观来说,自然不会。
毕竟中日两国在主权、制度、经济体量、社会阶段、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中国在各个方面展现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远非后者能够媲美的。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中日之间相似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路径中,借鉴和思考。将日本的经历作为一种历史参考,用以警示我们,也绝非不可行之举。
1.奇幻的美梦
1985年夏天,东京,一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里洋溢着繁荣的氛围和蓬勃的活力。
那些年的东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
那些年,东京人集体做了一场美梦。
在那个梦里,他们创业致富、追求梦想,享受生活的多样化和自由。
经济腾飞,社会上迫切需要各类人才,每年都有大量的工作机会。
所有公司都争相招聘,应届生特别受欢迎。只要你去参加面试,无论是否录用,每个人都能得到路费报销。
如果是被看中的人才,还会得到名牌包、名表、高级西装等礼物,请务必收下!生怕错失好人才。一切都充满希望。
所有人都相信,工资会涨,股市会涨,失业率会低,美好的生活会持续……
那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让世界各地都对上海刮目相看,也有一些人感到一丝嫉妒和不安。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些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困境。
先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然后是全球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
1985年,东京金融界传出消息,指责东京利用优势导致其他地区经济下滑。
整个80年代,东京的经济逆差成为争议焦点。
在舆论的推动下,1985年9月22日,东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调整经济格局,促进平衡发展。
这一举措的初衷只是为了实现经济均衡,减少贸易逆差。
然而,外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只需要第一时间投资东京,等待上升后再抛售,就能轻松赚取巨额利润。
更重要的是,大量外资涌入东京,人们并不打算坐等升值。他们纷纷投资房产、股票,推动东京市场的繁荣。
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一次意外的福利。他们的资产莫名其妙地增值,变得更加富裕。
他们就像如今的消费者一样,在国内外疯狂购物。花不完,根本花不完。然而,随着外资越来越多地涌入,日元升值迅速,1年内上升了80%,超出了预期。
日本央行也开始担心,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他们降低了利率,并采取了大量货币供应措施。
我对财富没有兴趣,你别再涨了!
货币宽松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却引发了一个问题——房价。
当人们发现贷款利率较低,而房地产和股票投资回报率较高时,傻子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那些年,有个叫渡边的普通打工者,通过贷款购买房产、再抵押再购房的方式,成功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纪录片中,他深有感触地说:“那真是个好时代啊,好时代。”轻松赚钱,当然是好时代。他好了,肯定有人不好。
人生如棋,事事都有对应的对手。
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转向相反的方向。
这个盛世的繁荣与奢华,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只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日常。就好像,我们如今的社会,在追求自由、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的人享受的黄金时代,但也有许多人在这样的时代中被边缘化。
2.要房地产,还是要人?
1989年,日本的土地总资产达到2000万亿日元,而面积大30倍的美国全国,只有约500万亿日元。
如果把东京市区的土地卖掉,也许真的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泡沫经济时期,通过房地产投机能轻松暴富,
当年,日本人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全世界的名牌店里都挤满了疯狂购物的日本人。
当年,整个日本社会都在追逐消费,商家们将每一个节日打造成购物狂欢节,鼓励人们尽情享受生活。
当年,“追求刹那主义”成为主流,人们普遍认同“消费即美德”。
(这种场景,似曾相识)
但这只是宏观的描述。
钱滚钱的大富翁游戏,是否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显然不可能。
“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压榨后来者的一部分,是炒房的基本规则。
经济学家曾在《上海房地产史》中写道:
如果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说明社会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就属于这种情况。运用理财技巧可以不付出劳动而获得收益,或者通过炒房和炒作艺术品来积累巨额财富。
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源于日本人民的辛勤努力工作,当“勤劳致富”被人嘲笑时,经济发展脱离了正轨。
原因很简单,整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并没有增加,一些人一夜暴富,就意味着更多人陷入贫困。
都说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其实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享受其中。
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通过炒房获得巨额利润,推高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
后来长大的年轻人,看着遍地黄金,心中充满绝望。
你工作一辈子,也不如上一代人炒房赚到的十分之一。
灯红酒绿的背后,实体产业萧条,工人们的收入越来越低,生活成本却越来越高。
当年,日本人年轻人的工作时长全球第一,企业号召员工“拼尽全力”,即“挤取最后一滴汗水”,比福报论还夸张。
如此努力工作,却始终无法与房价上涨的速度相抗衡,那上班还有什么意义?
整个日本社会,充斥着一种只会投机取巧才能成功的浮躁氛围。
因此,在经济繁荣的年代,普通人越来越内卷,生活质量越来越低,婚育率急剧下降。
和前几年的故事,简直一模一样。
总而言之,这样下去,不仅未来难以设想,甚至连下一代都可能消失。
出生率已成为“多数默默无声”的答案。
很多人误以为,日本自泡沫破裂后就进入了“失去的30年”,导致生育率下降。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看看数据,从70年代开始,日本的出生率就开始下降,尤其是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所谓的黄金时期,出生率下降得最为严重。
简直堪称血崩。
不是泡沫破裂和经济下行导致了低生育率,相反,主动调控泡沫破裂后,日本的生育率下降趋势反而放缓了。
很明显,国家的繁荣与经济数据并不能决定一切。
对个人而言,生存环境才是社会延续的最重要因素。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房价。
是选择发展房地产还是选择人口?
这并不难选。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收紧房地产市场,主动破除经济泡沫。
这个过程极具痛苦,许多家庭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各地工厂纷纷倒闭,无数人失去工作,整个社会一片萧条......
日本房地产市场从此进入了长达二十年的低迷期,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股市指数连续30个月下跌,日均交易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
大家所说的“失去的二十年”,实际上是一种评价的错误偏见。
有得必有失,人地皆有失;有失必有得,人地皆有得。
虽然以经济为代价,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稍微减缓了一些。这其中的得失不仅可以从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数据中判断。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笔买卖无疑是有盈利的。
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可能。
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的技术依然不断进步,每年都有获诺贝尔奖的人。
这可能并非真相,但它塑造了现在的局面。
如今,类似的故事或许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重演。
相同的剧本,熟悉的味道。
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3.如梦初醒
日本有一本书叫《老龄化导致破产》。
书中描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他们被称为“黄金一代”,经历了上世纪中期经济腾飞的时期,是最富有的一代。
然而,这群人在老年时陷入了贫困。
为什么呢?因为依赖子女养老。
黄金一代的子女是1975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称为“次世代”。
他们运气不佳,刚踏入社会,日本经济就急转直下。更糟糕的是,紧随其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许多企业倒闭。
次世代因此陷入经济困境,只能依靠家庭供养。
他们的父母要为子女提供资助,同时还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压力山大。
2019年,据内阁府的一份报告,全日本已有110万个“蛰伏族”家庭。在东京江户川区,每24户人家里,就会有一户家里有蛰伏族成员。
而这些蛰伏族中的大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女。
这种现象在中国已初现端倪。
最近,国内出现了一个新职业:全职儿女。
他们居家工作,不需要早出晚归,没有上司,父母就是他们的老板,每个月都有保底工资。
工作内容也相当轻松:
“早上九点起床,十点遛狗,然后去厨房帮忙,吃午饭、午休,下午刷手机,晚上帮忙做晚饭,饭后陪父母聊天、散步,愉快的一天全职工作结束了~”
他们自称为“陪伴型”、“不想为几千块薪水累坏身体”。
对此,许多人无法理解,这不就是升级版“啃老”吗?为什么要美其名曰“全职儿女”呢?
事实上,看看日本就能明白其中原因。
倭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又不经过深思熟虑,同样会令后人再度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