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9日,2023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埔世博园举办。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会上发表《如何让金融更安全地拥抱科技?》和《大模型、大挑战、大变革》两篇主旨演讲。
作为金融研究者,如何看待数字化趋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杨涛认为,数字化改变了原有的竞争维度,不再像过去利用空间地理进行金融竞争。从区域金融发展来说,可能要跳出过去传统的、空间地理上的招商引资的思维,更多关注金融生态建设。
九派新闻:根据您对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您的观察结论是什么?
杨涛: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一方面来自于金融产业本身,规模是否足够大,结构是否足够完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经济与产业的纵深度。如果经济与产业的纵深度足够,那么这个地方的金融业发展可以更广泛地孕育。同时各个地方的政策思路、发展的生态环境、外部的政策支持,都有一定的差异。从空间地理意义上,这样天然形成了不同区域的金融资源差异比较大。整体来看,东部金融资源布局相对充分,中西部相对比较欠缺一点。
对于中西部很多地区而言,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区域性配置面临更大困难。即便按照传统的招商引资,把金融机构引进来,如果本地没有足够产业项目保障的话,别人不一定真正把金融支持留在地方,可能把资金用在别处了。另外,在一体化的监管体制下,区域性的金融竞争实际上遭遇很多监管挑战。综合各方面因素,传统的、简单的招商引资的思路将难以持续。
九派新闻:数字化应用到金融发展方面,会带来什么变化?
杨涛:数字化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它改变了原有的竞争维度,不再像过去利用空间地理进行金融竞争。我觉得未来一段时间,从这个区域金融发展来说,可能要跳出过去传统的空间地理上的招商引资的思维,而有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从过度关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转向更多关注金融生态。比如从硬件角度来讲,有数据基础设施、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从软件角度看,有信用基础设施、金融伦理与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广义的金融生态的改变。如果把金融土壤做得更好,那么未来这个地方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成长,可能都有一个更牢固的基础。
第二个重点是区域金融发展要更多基于开放式思维。什么叫开放式思维呢?不是像过去一样,就是为了把金融机构拉过来支持我本地的企业。新形势下的地方金融不再限于一域,而是跨区域经济资源、跨区域金融资源的“排列组合”,传统的金融“物理空间”功能区也逐渐转化为“软”功能区、“虚拟”功能区。
总而言之两个特点,一是更多重视生态,二是跳出过去这种区域的、狭隘的思路,多探讨利用开放式视野讨论地方金融发展。
九派新闻:武汉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做什么事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杨涛:金融生态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做很多工作,如地方信用环境的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要素的建设,这些都能有所作为。多做一点中长期的、基础性的、生态土壤性的工作,无论从金融定位,还是政策法规来说,都是一个重要且合理的方向。
另外,像武汉这种地方,一定要有开放性思路。武汉本来也是大城市,开放性经济叠加开放性金融有种种排列组合,不仅局限区域。比如金融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去不了怎么办呢?现在很多地方柔性引进人才,即便不到武汉去,在上海的人才通过某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也有可能参与到当地的金融发展当中。
九派新闻:现在中央层面更加强调民营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始终是个问题,数字化会对现状带来一些改观吗?
杨涛:首先,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力度需要进行区分和判断。对于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来说,已经加杠杆比较充分,最直观的是房地产。所以我们要细分民营企业融资难,难在哪里。某些特定的类型,某些特定的产业仍然是比较难的。比如个体工商户和一些抵押能力比较弱的产业。面对这些短板领域,金融科技的根本作用,是使得原有领域的金融服务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好进行风险控制,起码可以从边际上改良这个领域。但是要进行颠覆式的变化其实是很难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也好,支持中小企业的也好,还是来自于需求侧的制约。
能否利用更多元化的数字化手段,比如协助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更好拓展市场,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等,这是更关键的。
九派新闻记者 柴归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