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2020年,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数字人民币等3项重要数字金融创新试点陆续落地苏州。伴随着创新试点的优势叠加,苏州由此开启探索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的“奔跑”模式。
累计落地场景101万个
数字人民币从“尝尝新”到“常常用”
2019年年底,数字人民币率先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冬奥场景启动试点。如今,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等。
“试点以来累计落地场景 10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775万个、对公钱包184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1.2万亿元。”这是截至今年6月末,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成绩单”,各项核心指标领跑全国。伴随着试点的持续深化,很多人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感受已经从一开始的“尝尝新”转变为如今的“常常用”。
仅以创新场景来看,各试点银行作为“主力军”,今年以来新增各类特色应用场景超120个,涌现一批全国全省首创案例。从市民日常坐公交、交水费,到企业办贷款、发福利,全都能用数字人民币完成。
在全国首创场景方面,数字人民币手机无电无网支付场景在相城区811路和877路公交车首先落地,截至7月末,市区5000辆公交车全部完成改造;建成“‘慧分类’数币+5G智能回收驿站”场景,打通周边收单商户300多家;“数字人民币+海关特许权使用费申报及应纳税款缴纳”场景,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推出全国首个《住房公积金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标准(试行)》,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数字人民币国库全自动退税应用落地。
在全省首创场景方面,包括全省首笔水资源费数字人民币非税缴纳应用,首单公用事业路灯电费批量缴纳,首单以数字人民币归集募集资金的债券应用,开发首个线下无理由退货损失保险产品“吴优数保”,首笔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数字人民币支付,首笔法院案款和诉讼费双场景数字人民币支付。
今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在智能合约应用方面也有新突破,实现数字人民币在驾校培训资金托管领域内的首创应用,打通“E驾金”数字人民币支付;在惠农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首次实现加载智能合约;农民工工资代发、供应链融资定向支付贷款、工会福利费、灵活用工平台钱包智能管理等场景落地;消费领域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小邮卡”上线。
上半年,全市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水费近4700万元、电费超4.5亿元、燃气费超8900万元。此外,公积金已累计缴存6亿元,提取3820笔,金额6000万元;数字人民币国库全自动退税场景落地,退税资金拨付超1亿元;数字人民币缴纳土地出让金应用落地,实现银政企三方直连。截至6月末,苏州累计发放1.7万笔1067亿元数字人民币贷款,各试点银行先后落地一批消费、贸易、绿色、普惠领域的特色贷款应用。
近5万家企业获“首贷”
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打通小微融资新链路
2019年5月,苏州获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希望通过先行先试,构建完备的征信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征信基础设施、征信服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出长三角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坚持政府搭台加市场唱戏的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实验区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个“政府+市场”的模式中,一方面是政府高标准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等三大金融基础设施,配套财政资金奖励、风险分担等支持政策,撬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配置;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运用金融征信基础设施,依托政府配套风险分担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赋能小微精准度,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融资发展。来自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地方企业征信平台累计征集企业授权超80万户,入库数据超8亿条,征信产品累计查询量超428万次。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余额、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从实验区设立时的不足1万亿元和不足6%,提高至1.75万亿元和26%。
此外,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由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上海生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征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的“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正式运行,进一步深化征信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加入平台的银行在获得企业授权的前提下,可在线调取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融资信息、抵押与查封信息、涉诉信息、负面信息和水、电、燃气公共事业信息等29类数据项。有了这些非信贷数据,银行可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平台已完成13个城市上链运行,上链共享征信报告3094万余份,总数据量近2亿条。
“规范的信息采集与使用,持续推进的金融领域应用,确实在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体验,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来自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金融机构累计依托平台解决3.1万亿元企业融资需求,其中小微企业贷款累计融资余额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累计有近5万家企业获“首贷”资金,新增首贷户数及首贷金额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征信+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征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用产品,截至今年7月末,累计有4万多家企业从平台获得信用贷款3000多亿元,仅今年就新增346.1亿元。
融资成本显著下行是“以信促融”的突出成效。今年7月,苏州小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1%,较实验区设立时下降了2.68个百分点;微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16%,较实验区设立时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入选央行公示项目14个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打造健康开放新生态
2020年4月,苏州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全面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在苏州集聚和健康发展,打造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地,营造健康开放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当年6月,《苏州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出台,构建起框架蓝图。9月,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第二届中新(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举办。11月,基于大数据的App风险防控产品等首批5个创新应用对外提供服务。12月,为加快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苏州推出金融科技创新工场,以创新工场为核心,构建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地,营造健康开放的“苏州工场”。
苏州已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起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对具有创新引领性的项目采用“沙盒试点+柔性监管”方式,优先推荐纳入人民银行总行试点项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扩大应用推广范围;建立起金融科技监管创新项目风险控制、监测、处置机制,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创新行为,保障信息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中新金融科技创新备忘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领域的经验措施,摸清苏州金融科技创新“底数”,挖掘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潜能。
截至目前,苏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共有14个项目公示并开展测试,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公示项目涉及8类35个机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近30项,金融应用场景丰富,涉及辅助风控、智慧银行、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融资、公证融资、汽车保险等金融场景,有效驱动辖内金融科技创新动力。
其中,线上智慧银行共计服务客户18.2万人次,“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科技创新深入人心;使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利用App风险防控累计服务移动终端超95万台,金融数据更安全;发布多项团体标准,推进辖内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现代化,金融治理更深入。在创新监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推动测试情况良好、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出盒”工作,目前已有4个项目通过评估审核成功出盒,3个项目处于出盒审核流程中,1个项目正在申请第四批项目的公示。
(苏报融媒记者 杨帆)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