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金融界曾被一份令人震惊的公告所震动,其中写道:“预亏276亿”,而这个宣布的消息是由中国华融在2022年3月19日晚间发布的。这意味着中国华融每天亏损超过7560万元,引发了金融圈的集体震惊。作为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华融的巨额亏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惊天大雷”的爆发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华融的过去。在2020年,中国华融曾经因为亏损达到1029.03亿元而引起了外界的震惊,创下了当年A股、H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最大亏损纪录。这个“千亿业绩雷”不仅令人瞠目结舌,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自2021年起,财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检查组,对中国华融和其审计机构德勤进行了现场检查,并最终发现了违法事实。这些问题包括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失效等,而德勤也因未能有效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而受到了罚款和暂停经营业务的处罚。
此外,财政部的调查还揭示出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正是“第一贪”赖小民担任华融董事长的时候,中国华融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会计问题。在这几年里,华融过于激进地扩张,偏离了主营业务,频繁涉足高风险项目,为后来的巨额亏损埋下了众多隐患。
回顾中国华融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曾经是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旨在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坏账。
然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中国华融逐渐摆脱了政策性业务,转向市场化金融机构,获得了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全牌照,迅速扩大了资产规模。2017年,中国华融的总资产规模已经高达1.87万亿,成为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的佼佼者。
然而,这个快速扩张的过程并没有带来稳健的业绩增长。相反,中国华融的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0%,依赖债务的支撑,使其基本面变得非常脆弱。同时,信贷类和海外投资等高风险项目的比例也急剧上升,导致了后来的亏损潮。
2018年,赖小民的落马成为中国华融的分水岭。公司不得不开始甩卖资产,以应对风险。尽管在“瘦身”的过程中,中国华融的业绩也急剧下滑。2019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65亿元,净利润只剩下22.69亿元。2020年更是一次性计提减值资产超过1000亿元,创下金融业上市公司最大亏损纪录。
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要求,中国华融不得不在2021年内重回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并尽快处置掉旗下持牌机构和无业务优势的子公司。
这一命令迫使中国华融清理了大部分金融牌照公司,包括华融湘江银行、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消费金融、华融金融租赁等,总资产约6000亿。这些子公司纷纷转让股权,中国华融终于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之路。
然而,尽管中国华融的现状仍然面临挑战,但一些积极的信号也逐渐显现出来。2022年,公司通过处置资产变现近400亿,并与中信集团合作,探索特色化、差异化金融资产管理,以及帮助房地产企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