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上海嘉奥天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奥科技”)因“价廉物美”在业内崭露头角:一方面,产品100%的国产“浓度”使其成本降至市场同行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研发团队对于产品细部的反复“研磨”,从而实现业内讲求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样一种“价廉物美”及其所处医疗机器人赛道的广阔前景,让企业在选址阶段就变得颇为抢手。近日,它与位于宝山区顾村镇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达成合作意向,成为该园区下半年重大项目签约对象之一。不只是嘉奥科技,更多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个特色产业园区。
顾村镇副镇长郑杨注解:医疗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聚焦机器人本体生产,在产业链中位处中游,“此次签约,也是对园区机器人企业‘舰队’进行‘扩编’,进一步聚焦行业应用场景”。
年内,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将竣工投产。(图为效果图)
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之一的发那科等龙头企业被比喻为“航母”,以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为例,预计今年内竣工投产的三期项目年产值将达100亿元。当然,航母也需要矩阵式舰队护航。近年,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中小企业,如材料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核心加工企业、传感器供应商等不断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融合。“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特色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对此,产业园也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比如拓宽应用场景、提前规划用地,从更丰富的向度寻求发展增量。
“从全球各地产业园区发展情况看,如果仅盯住招大引强,招揽航母级别企业,不注重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产业生态圈的孵化和打造,整个园区的生命力会非常有限。”郑杨认为。
如何打造“舰队”序列?郑杨提出,主要是技术含金量以及应用场景。
譬如手术机器人,传统外科手术对医生体力考验巨大,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医生通过操控机器臂精准完成手术,提高安全性和精准度。今年,上海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支付,意味着这将进一步提升临床渗透率。以“嘉奥科技”为例,主攻骨科手术机器人,协助医生实现手术定位导航。董事长马科威表示,机器人所有组件都已实现国产,算法也是自主研发,“以核心组件定位仪为例,其精度提升而成本不到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企业目前累计申请或授权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49件。
成本下降,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常规应用带来更广阔空间。产业园区一边推进企业落地,另一边盯上了某医院在宝山区新建分院的800张床位,“我们正和相关部门商量能否将新建中的分院打造成数字医院,拓展各类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郑杨介绍。
当马科威听闻这些潜在的应用场景,瞬间定了“落户”园区的心意,“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够收集大量手术数据,反哺系统研发精进产品”。
“提质‘舰队’需要更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但它们的成长需要时间,往往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甚至尚未对接市场。”郑杨认为,园区应当跨前一步帮助企业对接、开拓应用场景,有助于相关企业集聚也利于产业纵深布局。
飞速成长的创新企业,需求点也迅速扩大。
“手术机器人的产业链很长,向上可延展到人工智能,如通过手术数据集成,进行智能分析诊断形成手术方案;向下可以延展到工具和耗材。”马科威以耗材为例:比如手术机器人打螺钉,“我们就需要适配机器手的螺钉,其尺寸、规格、强度等要素都要匹配。而当机器人应用面越来越广,使用率越来越高时,我们对下游产业的话语权也会随之越来越强”。
换句话说,“舰队”企业集群进一步成长发展形成“产业生态”。从这个角度看,对这类企业成长空间的提前规划,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前瞻力。
“我们要做空间的预留和延展性的考虑,从企业进驻园区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郑杨解释,比如对工业上楼的探索,“嘉奥科技的组件组装工序目前在园区某楼栋的六楼完成”。
更进一步的提前布局,是打造产业链闭环。
“好比把一个笔记本电脑手机零件全部拆开,理想状态是每一个零件都能在园区中找得到供应商。”这种思路也将反哺到招商环节。郑杨这样归结探索:“尽管当初以发那科入驻为标志,但这仅仅是打造园区的起点,我们将持续引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努力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由此保持园区持续发展的态势。”
文字:苏展
编辑: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