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假期后首场土地拍卖宣告结束,这场土地拍卖共出让了两宗位于大兴的地块,其中一块在瀛海,另一块在黄村。最终两宗地块都没有高过最高限制地价,分别以44.4亿元和24.6亿元被“中海”与“金地”竞得。
以黄村地块为例,首先,该地块为F1用地,规划建筑面积70%为住宅,剩余30%为公建性质用地,也就是说,这块土地未来建成的建筑中,70%的建筑面积为供人居住的住宅,30%的面积需要建设符合地方政府规划的公共用地;其次,地块中应配建教育设施,这说明30%的建筑面积将被要求修建教育场所,可能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具体的规划会在竞地之后陆续发布;最后,地块均设定了“90/70”的规划条件限制,且限定了商品住宅售价。“90/70”政策,是指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不得低于总产品量的70%,商品住宅后期的限价为55580元/平方米,最高不超过58500元/平方米。
这两宗地块都采用的是“限地价,竞自持”的竞价方式,但因为都未触及政府的最高限制地价,所以没有启动“竞自持”部分。什么是“限地价,竞自持”呢?
政府首先会对这一地块进行规划与测算,包括容积率、出让面积,以及商品住宅的均价和最高销售单价。经过测算后,对即将出让的土地设置起始拍卖价和最高限制地价,若符合资格的开发商(竞买人)的竞价均不超过最高限制地价,则价高者得,当竞买人报价达到最高限制地价后,竞价转为竞争自持经营的比例,而自持比例若达到100%(或预先规定的最高自持比例)还未分出胜负,则继续开始竞争自持时间,并最终完成当次竞拍。
开发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融资、拍地、盖楼、卖房、回款的循环中滚雪球式发展。自持的运营对整个公司的长期管理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毕竟无法销售,只能以长租公寓进行出租,但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租售比都在1∶800左右,远远低于1∶200的国际标准,这样开发商自然会尽量避免自持,在某种程度上,“竞自持”也限制了地价的无节制上涨。而这种“限房价、竞地价”的项目,也被称为“限竞房”,在2018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上取得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中,限竞房的比例高达60%。
对于此类限竞房,开发商的利润大概只有8%,但并不是所有房产项目开发商的利润都只有这么低。那么一套住宅中各部分成本所占房价的比例都是多少呢?图1是以某已售项目进行大致的估算,其中各项成本所占比例对于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小的区别,但越是地价高的城市,其地价所占的百分比就会越多,有时地价甚至可以达到整个项目成本的50%~60%。
图1 房价中各成本大致所占比例 (以北京某2016年交房的小区为例)
1.土地成本
以开篇中提及的北京大兴黄村的地块为例,其中24.6亿元的土地拍卖价格,就是该地块的土地总成本。检索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相关公告,看到该地块的公告中列明,规划建筑面积应小于等于94338平方米。该地块楼面价为出让土地价格(24.6亿元)除以规划最大建筑面积(94338平方米),即26076元/平方米。
只不过,因为该地块还有30%的土地是需要建设学校类公共建筑,该部分的土地无法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盈利,所以需要对楼面价进行修正,除去30%的建筑面积进行计算,修正后的结果大致为:37252元/平方米。参考该地块55580元/平方米的均价限价,仅土地拍卖一项,就占了该项目的67%。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限价,才使得房企的拍地热情骤减,在2018年的北京,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地块流拍和以底价成交的现象。
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像北京一样,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某楼盘为例,2016年的拿地价为楼面价9459元/平方米,2017年的售价为20000/平方米,占比46.8%。而2015年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占比大致为40%,2014年为34%。
越是房价高的城市、地区、楼盘,其楼面价占房价的比例就越高,越是房价低的城市、地区、楼盘,其楼面价占比也就越低,但占比普遍都在30%以上,除非某些开发商在拿地之后储备多年再进行开发。不过,如果房价在8000~20000元/平方米,同时该地块没有被政府限价,那么该地块的楼面价乘以2(1.8~2.2),就基本为该地块未来的入市价格。2015年至2016年的房价之所以经历了一轮暴涨,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在土地市场上罕见的“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即土地楼面价高于周边在售的新房房价。如果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样的规律,在“地王”出现后,便去周边尚未涨价的楼盘进行购房,就可以省下少则十万元,多则百万元的购房款。因此,很多聪明的买房人都会关注土地拍卖信息。
2.税费成本
不仅买房人在房屋买卖的过程中需要缴纳契税、公共维修基金等税款,开发商在土地拍卖完成后,也需要缴纳各种各样的税款,其中的五个为房地产特有税种,而人们一直激烈讨论的“房产税”,在房产进行正式销售之前,已经有一种同样叫作“房产税”的税种由开发商提前征收了。除此之外,并不是我们在买房时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是在新房买房之前,已经由开发商替买房人代为缴纳了。
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费分别为: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外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房地产税,三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以及教育附加费。
3.建安成本
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内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好在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特大居民伤亡。因为整个13层的建筑虽然倒塌却没有散架,就像是一个喝醉酒的人由于没站稳而倒地一样,所以网友们调侃其为“楼倒倒”(见图2)。
图2 “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内倒塌的建筑
紧随着“楼倒倒”的是2009年成都某小区的“楼歪歪”、2011年河南某小区的“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等事件频频出现,引发了公众对建筑质量的担忧。2014年9月26日,住建部宣布,对建筑工程终身负责。今后,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项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这五方主体将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开工前五方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参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姓名,一旦出现问题,哪怕项目负责人离职或退休,也将被追责。至此之后,严重的建筑工程问题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些事故的背后,都与“建安成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安成本,是房屋建筑成本和房屋设施、设备安装成本的简称。房屋建筑成本是建设房屋的投入,安装成本是安装房屋设施、设备的投入,两者都包括材料成本投入和人工成本,主要是建筑部分的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墙体、门窗,水电工程的强电、弱电(安防、有线电视、电信宽带),以及给水(含纯净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空调排水)等材料和人工成本投入。建安成本决定了整个房屋的质量,钢筋越足、混凝土浇筑越多、墙体越厚、打桩越深,房屋质量越好,建安成本也就越高。
对建安成本具体细分,包括了桩基工程、钢筋、砼、砌体工程、抹灰工程、外墙工程、室内水电安装工程、屋面工程、门窗工程、土方、进户门、烟道及公共部位装饰工程、地下室、电梯工程、人工费、室外配套工程、模版支撑脚手架工程、吊塔升降梯等机械、设计费、监理费、检测试验管理费、临时设施费等各种费用,若是精装修,还要有精装修相关费用。
由于近些年人工、钢材等成本逐渐上升,普通多层小区的建安成本大概在1300~1500元/平方米,小高层与高层普通住宅大概在1800~2000元/平方米。品质越高,价位也就越高。越是单价低的项目,建安成本占的比例也就应越大。虽然全国各地房价可能相差十倍,但同类型的小区,建安成本却基本不会相差一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精装修交付”并不是开发商必须的交付标准,但在房价上涨时,可以将精装修的费用算入总房款隐形提升房价,或以500元/平方米的装修标准顶替5000元/平方米的原始标准;在房价下降时,可以将精装修变成毛坯交付,或者降低精装修交付标准来隐性降价。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被越来越多“聪明”的开发商所采纳。
之所以北京会设置达到某一个拍地限价后转而竞争自持的“限竞房”规则,就是担心企业无限制地抬高地价,在摊薄利润的同时,使得建安成本分配不足,产生质量安全隐患。
4.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又称营销成本,包括了售楼处的建造、包装、传单、沙盘、现场物料、广告公司、活动公司、公关公司的费用,营销人员底薪、提成、广告投放、外联费用、团建费用等。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员工资与售楼处搭建费用,整体销售成本应控制在项目总货值的3%以下,但如果后期超过营销预算,或者长期未能清盘,可能达到4%或更多。有的楼盘仅“外联费”(推荐成交后给推荐人的返利)就可能达到1%,这也说明了不同楼盘的销售成本占比很不相同。
而一个售楼处,如果没有任何成交,仅是日常的维持费用,包括电费、人工费等费用在内,每月就要产生10万元至20万元的硬成本,所以销售的营销压力才非常大。这也是开发商希望“高周转”的原因之一,更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低的价格于“尾盘”扫货的根本理由。
5.其他成本
除了以上主要费用外,还有公司经营所需的经营费用,包括办公楼的租赁,法务、运营、人力、财务人员的薪酬,品牌的维护等各种基础成本,以及开发项目时的融资成本。越是小型开发商,其破产风险越大,融资成本越高,常常可能高于10%;越是大型开发商,其破产风险越低,融资成本越低,甚至可以低至6%。不要小瞧这4%的融资成本差距,即便是1%的融资成本差距,都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当“房产寒冬”来临时,之所以大的企业更容易存活,不仅是因为其优秀的运营能力,而且是因为银行对其相对宽松的信贷支持。所有房企都会有多多少少的负债比率,大部分房企的负债率在80%上下,也有些比较激进的房企,负债率甚至可以达到180%~200%。
融创中国的创始人孙宏斌,在融创之前还拥有过一家名为“顺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2002年,顺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天津市房产开发总量的五分之一。但是在激进拿地而回款不利、贷款被拒、上市受阻之后,顺驰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最终弹尽粮绝的“顺驰”只得以12.8亿元的价格,贱卖掉自己55%的股权。一匹快速超越的黑马,最终败在了资金链断裂上。
6.开发商利润
房产开发商也是普通的企业,是企业就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越是高端楼盘开发商的利润率就可能越高,甚至可以达到20%,但其销售的周期也可能很长。因此,开发商大多会选择建造刚需型、刚需改善型楼盘,并把自己的利润率控制在10%~15%。
在土地可以公开进行拍卖的初期,由于竞争少、需求大,能够拿到土地就不愁卖,所以开发商的利润率普遍很高,甚至达到50%,曾经有过开发商公开放言“低于40%利润的楼盘都是失败品”。不过,时过境迁,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的确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越发透明与激烈,利润率也逐渐下滑。2015年前后,由于拿地成本骤升,开发商的利润率也普遍下滑至7%上下,后来又逐渐回升至了10%左右。这样的利润率,对于很多行业都不算高。因此,很多房企才在利润之外选择“高周转”,通过快速拿地、快速建造、快速销售、快速回款来达到快速的扩张,这一类型的代表就是“三、四线之王”碧桂园。
最后,让我们用一张开发商成本及销售价格组成明细表(见表1),来看一下真实的房价构成情况。
表1 开发商成本及销售价格组成(初次申报)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