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组合港”业务模式,即深圳的枢纽港和湾区内地的支线港,海关之间实行信息互认,外贸集装箱可在企业当地办理报关、交还箱和通关查验手续,实现港口之间的一体化运作。
多港如一港。3年来,“大湾区组合港”线路已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和5个关区。深圳枢纽港近270条国际航线资源与沿珠江内河码头的制造业货源,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发展,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一站式”完成通关手续
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蛇口—湛江”线路正式开通。满载纸制品、小家电等货物的集装箱在广东湛江港宝满集装箱码头办结通关手续后,通过驳船运至深圳蛇口港,即可搭上国际货轮发往越南、阿联酋。
繁忙的蛇口港。读特融媒体记者 范锦桦 摄
“组合港货物在湛江港‘一站式’完成了海关通关手续,再用驳船把货物拉到蛇口港直接换装船出口,既节省物流成本和时间,又能提高货物的通关效率,真的太便利了!”湛江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出口科经理谢雪高兴地说。
在“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下,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蛇口港和湛江港将共享港区代码,实现港口间信息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出口货物在湛江港“一站式”完成报关申报、查验等海关通关手续,通过驳船调拨至深圳蛇口港,直接换装船出口,全程只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压缩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为畅通区域物流链供应链综合服务链路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物流要素高效绿色流通
“大湾区组合港就是把‘国际大码头’搬到了工厂门口,通过枢纽港和支线港一体化的运作,让生产企业在家门口就把货物交运给港口了,一站式完成远洋运输。”蛇口海关副关长范海峰告诉记者,一方面,用外部空间换内部空间,枢纽港的集装箱可以疏导到支线港堆存。另外一方面,用时间换空间,把原来的传统通关模式下的5至7天,压缩为组合港模式之下的2天左右,提升了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周转效率。
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周转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圳西部港区堆放资源紧缺的难题。不仅如此,“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使得“多港如一港”,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在蛇口港看到,一个个满载家具、机电产品等外贸货物的集装箱被吊装上组合港项目驳船,从东莞、中山等地,来到深圳蛇口港,再登上国际货轮离境,扬帆出海。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科长邓小鹏介绍,一艘驳船如果满载的话,接近100个集装箱,相当于去枢纽港口的高速公路上就会少100辆货车,能有效改善整个区域交通环境。
不仅如此,组合港模式也给内河的支线港码头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记者了解到,以深圳港为核心的“大湾区组合港”,将湾区内的内陆港和河港联动起来,有效扩大了深圳港的货源腹地,通关的便利性也吸引了更多内河港口货物经深圳港进出口,为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整个湾区的物流要素的高效流通。
(原标题《一站通“三关” 多港如一港 大湾区组合港高效促进物流要素流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