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462家,上市公司61家,四大类中国500强企业41家,领跑全国县域经济……
一直以来,江阴坚持产业为根、创新为魂,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今年1—8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87.4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无锡平均。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
是江阴厚实的“家底”
工业门类齐全、规模优势突出,民营企业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面对新时代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江阴勇于打破制造强市的“天花板”,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聚力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构筑面向太湖科创湾、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城市“科创T台”,在坚守与创变中拥抱新未来。
链式发展
新质生产力异军突起
钢铁冶金、纺织服装、车船装备、化纤、机械等是江阴制造的重要板块,虽然大多是传统产业,但传统并不代表落后,传统产业同样孕育生机和活力,关键是看其在这个产业中所处的价值链。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江阴制造给出的探索路径
2021年起,江阴先后出台“345”产业集群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三年行动计划,引导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攀高、追新、聚绿。
海澜集团构建起以服装为主体,以新消费和碳中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两翼的发展新格局;兴澄特钢发力智能工厂,生产的20余大类专业特种钢已成功替代进口并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法尔胜泓昇集团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金属材料检测中心,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链主带头、全体跟进,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整合提效,江阴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的称号。
相比基础坚实的主导产业,江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很年轻,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它们,最不缺的就是冲劲和闯劲。一期投资50亿元的弘元光能项目,规划建设集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从破土动工到首件产品下线仅用了4个月时间,跑出了项目建设投产的“江阴速度”。
“我们重点在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招引上面求突破,以新促高,实现精准补链、壮大规模。”市工信局局长谈海平满怀信心。当前,江阴遍地是“新”风景,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新能源空间布局加速形成,代表企业远景能源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可再生能源、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零碳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依托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企业,初步建成高新区微电子主题产业园,全市首个半导体主要设备项目成功落户;凭借双良集团、中联重科、斗山液压机械等重点骨干企业,构建起从整机到零部件、涵盖多个行业门类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贝瑞森、普莱医药、力博医药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扩张。
新质生产力的焕发需要跃升式的新逻辑,它不是“1+1+1”之后再多加几个“1”,而是在“1+1+1”的基础上再“×2、×3、×4”。
2022年,江阴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至37%,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有望在今年成为全市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有望在明年成为第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针对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未来产业,江阴正统筹利用科技人才、创投基金、科创飞地、科创载体等资源,积极开展以投带引、孵化培育等工作,推动有序建链、加速培育,为未来发展布局新赛道、打造新优势。
智造未来
城市“科创T台”加速崛起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
作为江阴与武汉大学的全链条科创服务校地合作平台,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动学校科技、人才、项目资源与江阴企业资本、需求、市场有效对接,今年已累计新增项目源20多项,落地科创项目8项,引进国家级人才3人。江阴市珞珈绿碳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首条熔盐电解二氧化碳制备高值碳材料示范产线,便是在此孵化而出。
为推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江阴专门出台“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目前,江阴建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分别达26家和48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
从江阴制造到江阴智造
高新技术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
江阴拥有塞特精工、双良新能源、江化微电子、风和医疗等45家深耕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它们的示范引领下,江阴的创新生力军源源不断。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达73.6%,位列全省前茅,7家企业获批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居全省同类城市之首。
创变撬动的不仅仅是江阴智造,更是一座科创新城的雄心与梦想。
最近,霞客湾科学城首个建成投运的科创园区——霞客湾创智园正式亮相,并进行了入园项目的集中签约,其中不乏纯固态激光雷达等“高精尖”项目,还有太湖科创基金、中科集成电路基金等基金项目。而在创智园东面8公里处,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一期项目正在火热建设,预计年底达到初步验收交工条件。下阶段,霞客湾科学城将启动建设旌阳湖科创园、青阳国际人才社区,加快推进S1线霞客湾站点、园博园等项目建设,同时,实行“科创+产业”双招商模式,全力打造科技产业示范区、未来产业孵化区。
用有限的土地空间,换无限的发展可能。项目推进热火朝天,可是对于开发强度如此之高的江阴来说,每一寸建设用地都十分宝贵,于是,江阴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创新打开发展空间。自2021年实施工改以来,全市共腾退提升21000亩土地,形成可用产业用地12600亩、集中连片超千亩地块5个。
随着“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形象日益饱满,“科产城人”在科技跃升、产业提质、城市更新、人才集聚中,逐步走向高度融合。
润物无声
构筑“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一件事一次办”让生活工作更简单,这是江阴优质政务服务的真切写照。
聚焦个人、企业、项目,江阴建立政务资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造“三大全生命周期服务”;精简审批环节,企业开办0.5天完成……全面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后劲。截至9月底,今年新设内资企业775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7557户,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6.69万户。
当好政策力度更大、审批速度更快、服务温度更高的“金牌保姆、金牌店小二”,光顾江阴的“回头客”自然就越来越多。
10月17日,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董事长丁有仁率集团董事会全体成员来江阴访问,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展开交流。作为比利时首批在华外资企业,贝卡尔特于1992年落户江阴,30多年来,在江阴投资超10亿欧元,打造了其在中国地区唯一功能齐全的总部型基地。前不久,另一家外资企业阿法拉伐在江阴举行了超大型压机投产仪式,进一步扩充江阴工厂产能。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宣布将螺旋板换热器新产线落地中国,将来会有更多投资扩建计划。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翻看《2023年度江阴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六大类别73个小条目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如依托政银合作模式,加快实现营业执照“全城通办通取”,完成市镇两级政务大厅“一网通办”全覆盖……越来越多“通办”“快办”的背后,是江阴政务服务提速增效的具象化,也是政府角色转变的生动演绎。近三年,江阴还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24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324亿元,新增高层次人才2435人、高技能人才2.6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