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事着急着预测2024年的经济?
是上海财大的刘元春。
他刚参加完高级别的座谈会,可算是中国经济的智囊了。还没有过年,怎么又开始预测明年了?因为年内大局已定。2023的中国经济,总的感觉是建了一个平整区,波澜不惊,需要判断的是,这个平台聚能的趋势最终是向上突破,还是下突破?
按刘元春的预测,还是波澜不惊。
他建议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4.5-5%,财政赤字率定在3.2%左右,这等于设计了一条平行线,稳。个人认为,还算是乐观的预测,中国经济没有像西方社会预言的,出现大问题,年底政策全力集中在化债,各地都在发行特别国债,相信中国有这个力量,在四季度与明年一季度,弱化金融风险。
客观地说,外部美国与G7的“去风险”方案,以及内部收入不足引起的产能过剩,决定了中国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更多的时间,刘元春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4.5-5%,而不是林毅夫说的8%,比较正常;今年实现5%应该不是问题,这个5%是建立在去年较弱的一个同比关系,如果明年能继续实现4.5-5%,已经很不错了。
明年的压力是什么?
刘元春谈了四点,其实都指向一个压力,如何解除金融风险的警报。未来经济的中心任务不是实现林毅夫年均8%,连续十二年高速发展的气势磅礴的目标,而是去风险。
哪四点?
第一,房地产面临考验
头部房企接二连三地告急,碧桂园与远洋支付利息都出问题,房地产行业如何化债?如何支持保交付?
守住市场信用链,需要有大量的流动性支持,化债的问题在明年将继续突显。
如果明年销售继续下滑,突破了郁亮说的开发商坚守的10亿平方米的底线,债务将进一步叠加,因为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土拍不会停止,供应端将继续扩大。
第二,地方财政的流动性如何解决?
地方财政流动性出了什么问题?
还是房地产惹的麻烦,年内税收并不是下滑,是在增长;一般纳税人企业没有什么税收方面的重大的利好,疫情期间的退税也已经结束,所以,财政的税收是在增加,不是在减少。
既然税收在增加,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问题,并且形成了高负债?
原因在房地产,地方财政一半以上的收入靠土地出让金,房地产销售上不来,开发商也没有意愿拿地,土拍自然大比例减少了。
现在各地方发行特别国债,相当于用长期债务去化短期债务,让地方财政先正常运转起来再说。这种化债的方式,在过去两次发生金融问题时,也采用过,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两次化债都赶上了世界贸易的大门是敞开的,经济也处高速发展期,时间的延长,将逐渐化掉债务,重建平衡。现在的经济大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以债化债就成了债务叠加,如果经济上不来,将被迫进入通胀,而不是大家担心的通缩。
第三,产能过剩
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很正常,总要有更迭,一些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说明市场调节失效。
产能过剩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是投资拉动经济的后遗症;进一步追究,还是定投资的方式是非市场化行为,资源不是流向效率,而是按所有制的定位流向了低效区,效益释放不出来,也无法传导到民生。这种底层逻辑不改变,收入永远也追赶不上投资,从而又形成反噬,居民缺少对未来收入与就业的预期,消费指数也一直在徘徊。
第四,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似乎低估了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影响,爱国流量在痛骂美国,中方发言却强调中国贸易只能合作,不是选择。
刘元春认为:
“明年美国经济调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都是大概率事件,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推动的‘小院高墙’战略很可能会使得很多国家在工业化工程中的进口需求下降,这可能对我国成套设备、机电设备的出口产生一些冲击。”
“小院高墙”是对高科技的拦截,这是压制中国的超越,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被放大了,卡脖子并没影响中国贸易的蓬勃发展。现在形势早已经为之一变,不仅仅是卡脖子的问题,是中国的贸易份额在下降,外贸一直被称之为中国经济的后备箱,消化了巨大的过剩产能,如果一带一路被排斥在西方贸易强国之外,如果WTO已经失去光采,而我们又被拒之于CPTPP之外,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融入全球化的问题。
中国经济对外贸高度依赖,中国自身的超大市场,由于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没上来,也不象我们自己认为的那么大,如果外贸出现下行趋势,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将进一步加深。
刘校长的四点问题切中时弊。
焦点又是什么?
是房地产,房地产本身就标志着产能过剩,本身存在着化债的要求,所以,美国政要评估中国经济,谈的也是中国的房地产。
房地产的确充满了悖论。
明摆着供过于求,却不允许大降,还是土拍不止。房地产的问题,根源是土地财政,地方财政为什么要依赖巨大的土地转让金?这才是根本问题,正常的经济体是与企业税收,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同步,有多少税就花多少钱。地方不行,地方开支的一半要靠额外税,即土地出让金,没有就不行;正常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税收不够支出,没有土地出让金,财政就失去了流动性。
房子销售靠的是老百姓的六个口袋,房子价高到很多刚需根本买不起房,买的起的又有很多成了房奴,沉重的贷款压死了生计,70%的流动性锁死在了房子的钢筋水泥里,所以,土地财政突显了收入的不平衡,而收入,正是产能过剩这枚铜币的另一面,中国经济的所有困局差不多都与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有关。
收入又怎么提高?
问企业要,企业的利润在高税制下,一降再降,已经到边际,没有余地了;问财政要,财政说要把房子卖出去呀?问老百姓,怎么不买房子,房子不香吗?很香,很多房子都需要改善,但是,收入在哪?绕一圈又绕了回来。
这个循环劫当然不是永恒,连环无处不可破,关键是谁主导了一切?
未来经济的最大风险是楼市,老百姓最大的担心是就业,因为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就业是普通人最强的防御。
专栏
中国式金融
作者:多学多用精品课
199币
2,729人已购
查看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