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关于中国一万亿特别国债在经济圈诱发的地震效应正在快速传导。昨天粉丝留言让我说一下关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加之这几天我一直在留意这方面的信息,今天就将我这么多天以来关于此事的理解,发出来跟大家分享。
首先说一下这个消息的来源,虽然这个事情在互联网上是这几天才成为热点的。但两周之前消息尚未公布之时,其实彭博社就披露了这个消息。果然再次验证了,我们的政策信息大多数都是由国外媒体率先披露的梗。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接下来进入正题。
关于这一万亿的用途呢?媒体解读为一万亿特别国债将用于大基建,用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高达65万亿,如果仅仅发行这么一点特别国债就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很显然是将这次特别国债的作用给夸大了。在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我国过去对于刺激经济一直比较谨慎的财政政策,这次最终实质性落地了,这才是一万亿特别国债的最大意义。而伴随这一万亿特别国债而来的,或将是改变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结构性调整的机会。
不要看这一万亿数量相对于我们的债务规模并不多,但是其产生的影响或将在未来长期作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我在这里面看到的,是我国一次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而这次调整,或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最终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所以如果您在看这篇文章,并对未来预期感兴趣的话,我由衷的期望您能认真看完我对此事的看法,可能未来预测并不一定对,但是看完绝对会让您耳目一新,在这压抑的经济环境中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舒适感。
我国中央政府多年来执行的财政赤字比例是GDP的3%,今年也一样。这一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将会导致赤字比例突破3%。意味着多年来维持的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正在变得激进。我们之所以长期保持相对较低的财政赤字比例,最大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放大金融风险。但是在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地方财政难以为继的当下。我国经济学专家,学者都在呼吁放宽这一限制,最近这些年来,其实这种声音一直存在!
而刺激政策本身,实际上是承认了我们经济发展轨迹需要调整,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去刺激,而主要消化经济泡沫的行为。这除了我们自身经济增长放缓的悲观预期之外,还与美国经济发展对比的担忧有关系。说的直白一点,如果放任经济疲软不管不顾,长期下去我们很有可能陷入低增长的滞涨之中。而我们尚未走出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如果发展陷入停滞,那么很多的社会问题就会在压力下得到释放。而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设计师口中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路,再次被证明有其深刻的道理!
我们过去为什么一直避免采取广泛的财政刺激政策,来刺激我们当下的经济疲软问题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过去的地产问题以及我们的地方债务问题,说到根子上都是连续刺激行为导致的。房地产危机的加深,最终让通缩的风险无限放大,即便是今年能够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那么明年呢?后年呢?如果无法解决就业的问题,无法实现经济进入快车道,未来一样会进入低增长国家行列。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过去连续的刺激政策诱发的债务泡沫,地产泡沫。如果现在继续刺激,岂不是又会将泡沫吹的更大吗?所以前面几个月就有观点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旦大规模放水刺激经济,虽然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但是却会导致未来面对同样的,更大的问题。
不过最终这一万亿还是落地了,受到这个消息的影响,离岸人民币上涨0.1%,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随之攀升了1.5个基点,收于2.68%。恒生中国期货指数也随之上涨了1.7%。这些资本市场的上涨表现,实际上是国内外对于期待我国财政刺激政策的一种乐观预期。同时也说明过去我们将刺激会产生更大泡沫的危机影响扩大化了。
彭博社在对这件事情的报道上,采访了国内的诸多经济学家,国内专家对于这一万亿特别国债,认为其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用以重塑中国经济更强劲的复苏。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像是一场接力赛。这场接力赛最初的接力棒在基础设施投资手里,数据方面的表现,是民间投资在走出疫情之后虽然降低了0.2个百分点,但是政府投资却上涨了7.2%。之后各种政策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和鼓励消费的措施,将这场接力赛的接力棒,传导到了企业和家庭增加支出推动经济复苏的手里。很显然,企业和家庭增加支出推动经济复苏的力度并不够,这才是导致这一万亿出台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隐患突显,经济疲软已经对中国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以及跨国企业的在华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导致国外资本撤离我国。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么这种撤离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比如我们的股市三千点保卫战最终没能守住,互联网上各种北向资金撤离的小作文充斥着对A股的打压。再比如日本三菱汽车准备撤离中国市场,因为惨烈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让三菱汽车失去了竞争力。据说现在三菱汽车准备将库存车四折出售,然后就会退出我国市场了,除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围攻之外,汽车市场的格局改变,三菱汽车在中国业绩下降,才是其撤出的关键。外资撤离和跨国企业的业绩下滑,对我们经济长期向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隐患突然变成现实,并对我们造成突然打击的可能!
从这一万亿的数量上来看,大约占据我国GDP的0.7%。按照我国经济学家的说法,这个规模适量,传递了中央政府提振经济的信号是积极的。考虑到民众需求复苏不足,地方财政压力变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一万亿的规模是合理的考虑。即便是财政赤字有所增加,中央政府的债务比例相对其他国家仍然较低,资产负债情况依然处于健康的范围内。
在这一万亿之前,中央政府最近几个月已经通过零散的行动,开始逐步加大了经济刺激的力度。比如八月份降低了贷款利率,释放了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银行系统,增加了对地产销售和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并加快了个别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这些刺激措施很多同学抱怨并未拿出真金白银,因为这些刺激加在一起,最多也就往市场释放了几千亿的流动性,但是确实促使一部分领域实现了复苏的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利率政策和政策引导正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这种轻微零散的刺激并未在更广泛的领域起到明显的作用。比如以往金九银十火爆的房地产销售,今年是在持续下降的,而且消费虽然在复苏,但是速度明显低于预期。
企业和家庭增加支出的信心依然不足。而且经济疲软本身,也对人民币造成了更大的贬值压力。这些因素的叠加,最终引发资本流出我国的速度在加快,并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信心不足,股市出现了明显的动荡。而经济增长乏力还会导致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恶化本就严峻的失业形势,最终危及社会稳定。很显然,零散的刺激政策虽有作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无真金白银的刺激,想要扭转经济颓势还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大家关心的地方债务的问题,或将会随着本轮经济刺激计划,迎来一次系统性调整的契机。我国从2015年开始,中央允许地方通过出售专项债券的形式,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行为在以前是不常见的。经济学家认为,地方债务的难以为继,转换为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有利于减轻成本更高的,依靠专项债搞建设的,地方政府支付利息的压力。
对此,新加波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增发主权债务,对于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是一项有益措施。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增长对于地方的负面波及效应是不可低估的,现在正在随着地方债难以为继,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通过中央政府承担更大债务的方式,目前来看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今天我刷到一个视频,说的是某地方交通局欠了私人770万长期未归还,债权人现在身患肺癌,无力治疗,期望地方上能够本着良心归还他的欠款的消息。我想这就是地方债务的负面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出破坏力的表现吧,如果这样的问题在全国普遍出现,未来将会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以上内容是彭博社对于我国一万亿特别国债的内容大概,我参杂了一部分我个人的理解,用大家可以看懂的方式,为大家详细呈现了这一万亿特别国债的利弊得失。接下来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对于经济刺激,其实今年以来虽然各种消息满天飞,但是就像上面说到的,我们的财政刺激措施一直比较保守,原因还是害怕过度刺激会适得其反。互联网上将所谓各种政策刺激全都失效,作为前段时间我们扭转经济颓势的结论其实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是没有拿出真正的刺激政策进行大规模刺激,而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的刺激方法,并未改变经济发展的颓势,所以外界对此抱怨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
至于说到我们的经济负面信息,这个肯定是有的。比如房地产占据GDP的比例太大,但是这些负面信息所能导致的问题很显然被严重夸大了。短期内解决房地产问题是不可能的,而彻底解决或许需要五年,十年的时间。其实房地产发展失控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出现过,并不新鲜。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体里,有一个现象,一旦一个城市想要建设一座全世界最高的大楼,或者什么标志性的,投资特别大的建筑物,那么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很快就会陷入危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这种建设本身,是经济追捧式的,而非真正理性的市场经济行为。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自发作用下,一定会导致一个理性的结果。然而历史一次次的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和经济学家的警示,市场经济往往会走到失控的境况中去。所以说,市场经济只有在政府的监管以及经济学界的分析,警示,建议下,才会真正走出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过程。
我们当前的颓势,到底还能不能重新走上一个高速发展,或者说结束当前危机的状况,进入一个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实现再次腾飞的走向。实际上政策刺激是非常难以拿捏的。这就像对待一个病人,无所作为,病情肯定会加重,但药力的轻还是猛,是非常难以拿捏的,药力轻了可能只是维持疾病不发展,但是病人依然要承受疾病的痛苦。但药力猛了或许就会导致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把握这个刺激的度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走错,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实际上我们的地方债和房地产债务,其中对我们有负面影响的,也就是房地产企业借的美元债,地方债这种债务只是结构性债务,还是很好解决的,并没到大家口中地方债会拖垮中国经济的危险程度。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地方政府直接躺平,别总想着有所作为。当前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地方政府不作为,反而对当前的问题是有利的。这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一样,当时地方政府扮演了经济发展强力推手的作用。今天的地方政府债务难以为继,应该从经济角色中逐渐退出,减少政府的职能,降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建设的力度,并裁减公务员队伍,或许会因为这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成为一种可能。
从这方面来看,公务员发不出工资对整个大环境未必是不好的。虽说公务员发不出工资对公务员这个群体来说是灾难,但是反过来可以促使地方政府精兵简政,缩减开支。让地方财政重新进入良性发展的区间。所以现在如果能够看清楚大势的基层公职人员,应该做的是赶紧辞职寻找自己人生新的起点,而不是等到公务员开始下岗的时候匆忙离去,没有任何准备从而陷入人生的低谷!
此外,咱们国家的公务员待遇也确实高了点。我们国家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公务员的待遇跟发达国家有一拼了。说白了,公务员在政府中的作用,不过就是一颗螺丝钉,跟流水线上的工人其实是一样的,单个的公务员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不过这样的队伍体系却长期享受着高待遇,地方政府的负担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这次特别国债能够促使地方政府转换职能,促使地方政府从经济角色中退出。对我国来说,未必不是福报。
不过这种转换本身,背后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制度或许也需要调整。中央拿走了更多的财政收入,而地方上依靠更少的收入却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过去地方上靠的是土地财政。现在既然要让地方躺平,那就要中央财政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还要像过去那样,依靠地方承担更多的责任,无疑财政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期望看到的结果,是中央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地方政府退出市场职能,从管理型大政府向服务型的小政府转型,这有利益于我们民营经济的快速复苏!
最后说一下这一万亿特别国债的直接作用。很显然,房地产的问题,绝不会因为这一万亿特别国债就会得到解决,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消化才行。我们现在看起来问题非常多,但是并不是不可协调的,很多问题通过结构调整就可以化解。而所谓的中国会因为种种问题会陷入崩溃更是无稽之谈,外媒口中中国崩溃论都说了几十年了,也没见一次灵验过,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毕竟债务重组,缩减政府职能就能做到的事情,何必将其看作难以协调的矛盾呢?
至于这一万亿特别国债本身,很显然是不可能直接完成这种级别的调整需要的。后期还需要进行规范制度的建设,调整。不过我期望这一万亿特别国债可以作为一个起点,启动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从而理顺国家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径。让中小企业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投资方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满大街的餐馆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投资,改变现在网络购物对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创造一个更加合理高效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