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价格宣传铺天盖地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鑫
今年“双11”提前启幕,“全网最低价”成为多家电商的卖点。最近,有品牌与不同销售渠道因“定价权”引发争议,内幕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可从消费者体验看,“全网最低价”玄机多多。据报道,有的商家标示“30天最低价”,但实际上竟然比不促销更贵。
实际上,此前“双11”促销规则已经被不少网友吐槽为“奥数题”,因为怎么算也不如卖家“卖得精”,有些甚至为了“凑折扣”买下来的东西,最后算下来总价比平时还贵。一些商品所谓的“全网最低价”不过是商家耍的“文字游戏”。比如,某些“全网最低价”只是某个时段的最低价,这种“最低价”可能比平时促销还贵。
另外,电商平台还存在“一品多价”的情况。同一个商品介绍页面其实包含了多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价格。页面上显示的“最低价”只是其中一件商品。比如市场价格上千元的电子产品,页面标价只要几十元,但实际对应的是该电子产品的配件。说白了,“全网最低价”只是一些商家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噱头”,看似明码标价,实际上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低价”误导。
直播带货“水”也不浅。消费者要想获得“全网最低价”,附加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求加入主播粉丝团,直播间点赞要达到一定量,等等。总之消费者“折腾”一番,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可能也拿不到真正的“最低价”。
而且,近些年来,“全网最低价”甚至慢慢成为一些头部主播的“专利”。通过“底价协议”来实现“垄断”“最低价”的目的,但这种“底价协议”往往只对头部主播有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底价”并不能保障消费者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相反,还会因为“底价协议”的存在,使主播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一些商品本身可以卖得很便宜,由于主播的个人意志,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这对于其他电商平台和主播并不公平,而且对于签订“底价协议”的商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商品的销售额看的不仅是单价,还有数量,高价自然会影响销售量;另一方面,主播可能在其中拿了大部分抽成,也会影响商家的利润率。
“全网最低价”既不该是“戏耍”消费者的“文字游戏”,也不该是某些头部主播的“专属福利”。“双11”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利消费者,同时成就商家,促成一场名为“共赢”的交易。如果“双11”成了主播和商家对消费者的“猎杀时刻”,相信消费者也会用“用脚投票”。希望“双11”能够回归初衷,真正成为消费者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