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疫情,熬不过2023年的寒冬?中国民航不容乐观的现状!!
新冠疫情下的中国民航,正如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的处境——已过多航一程,却意外撞上了冰山!前途多舛,难免有人感叹道:民航业,你的黄金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民航业就乘风破浪,步入快车道。
40余年来,中国民航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飞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航空运输大国。
如今,民航业的这棵参天大树,竟在新冠疫情的寒流中落了叶凋枝,前景堪忧。
疫情期间,中国民航确实伤筋动骨、遭受重创。2022年,民航业整体收入同比下降15.8%,亏损高达2174亿元,比2021年新增亏损1374亿元,累计亏损比上年增加近1.7倍。
详细数据更添忧色:航空公司总营收同比下滑20.5%,亏损达1171亿元;机场收入下降18.5%,亏损476亿元;保障企业收入减少3.2亿元。
可以说,新冠疫情三年,民航从云端跌入谷底,还没爬出坑来。
一位资深机长坦言,许多航空公司每天亏损高达600-900万元。
人们期待疫情后民航业能迎来春天,但2023年已经过去大半,行业数据仍然惨不忍睹。
9月份,民航飞机利用率仅8.4小时,低于盈利的最低要求9小时;客座率也只有78.5%,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
可以说,民航的寒冬提前来袭了。
究其原因,这场悲剧不是中国民航一家的错。
同时期,美国四大航空公司也亏损惨重,达美航空2020年就亏了123亿美元,几乎抵消了过去3年总利润。
新冠疫情的经济损失是全球共同的,不会有报复性增长出现,出行意愿也很难提升。
中国因人口众多,亚太地区的损失高达278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就占了近一半。
面对行业低迷,中国民航业能否学非典那会“破而后立”呢?2003年非典期间,南方航空停飞三成客机、减半奖金,还获政府免税减免,稍稍缓解燊燎。
但专家认为,非典和新冠疫情影响差异太大,前者规模较小,后者几乎遍及全球每个角落。
这样的外部环境,单靠自救是无法根本扭转局面的。
如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航线恢复都很缓慢,仅达50%左右。
中美航班量至今年十一月也才恢复到2019年的十分之一,第三季度更仅为7.8%。
民航想要完全恢复疫前水平,还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培养用户忠诚度;高昂的固定成本和员工薪资无法大幅压缩;近期促销机票价格下探一百元,严重挤压公司利润空间。
可以说,民航业要想重回巅峰,必须改善供需结构,放缓增速,提质不求量,用创新驱动发展。
在政府引导下提高运价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营效率,使应急能力更完备。
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国民出行需求,这是行业复苏的关键。
尽管当前局面不容乐观,但中国民航业曾创建辉煌,也一定能再创辉煌。
历史滚滚向前,民航的春天终会来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砥砺前行,民航业才能在寒冬中觅得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