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第二次修订,研究2024-2025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实施积分池管理制度,探索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此次修订内容中,将引入积分池管理制度成为最大亮点。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对较快,新能源汽车积分规模也在大幅增长,同时由于新能源车的占比在不断提高,使得燃油车油耗积分出现剧烈的下降。使得新能源与燃油车协同发展的积分价值压力增加,所以调整积分政策是合理的。
市场驱动双积分调整,引入积分池制度
双积分政策第二次修订的最大变化是将设立积分池管理制度。根据积分池制度,在积分市场供大于求时,由企业自愿申请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收储。收储至积分池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储存有效期为5年,并且不再设结转比例要求,即每年向后结转不再有折损。
在积分市场供小于求时,释放存储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以此来调节积分市场供需。积分池收储、释放积分的触发条件由供需比确定,其中供需比是指当年度可供交易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与待外部交易抵偿的负积分比值。
招银国际证券研究部副总裁白毅阳解释称,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解决目前新能源积分价格过低的问题;2022年新能源积分价格相比2021年大幅降低,甚至低于1000元每分,主要是供给大于需求决定的。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挣积分达到负积分的约3倍,24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为负;时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积分为负的车企进一步减少至17家。
实际上,早在2022年就有关于建立积分池制度的倡议。哪吒汽车董事长方运舟曾提出,建议国家要形成一个积分池,保持积分价格的稳定平衡;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曾呼吁,设立积分池以稳定新能源积分价格。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告诉记者,双积分管理办法的调整是由市场驱动的,通过积分池的储存和释放,新能源积分的价格波动有望大幅降低,积分池的效果取决于新能源积分供应和需求的趋势。
在白毅阳看来,新能源积分池就是调节供需关系,当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企业可以把积分存起来,不进行当期买卖,这样积分价格会有所提升,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反之亦然;当未来积分价格回升之后,企业可以拿出储存的积分变现,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有车企人士表示,设立积分池制度,企业可以把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积分存入积分池,这样市场上可交易的新能源积分就比较少,价格就能够提升。此外,也有车企表示,积分池制度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实施中也存在一定难度,如油耗正积分仍缺乏调节机制。
“积分池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保证积分交易价格的合理稳定,推动乘用车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崔东树说道。不过目前对于积分池提取比例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具体存入比例和提取要求还没有发布。
提高新能源积分比例要求,探索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双积分是指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自2018年4月1日开始施行,2020年6月工信部对双积分政策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新政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双积分政策新增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的措施,意在引导低油耗节能型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均衡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双积分实施以来已开展5次积分交易,累计交易总额达252亿元;初步测算,2022年乘用车行业平均油耗4.10L/100公里,同比下降19.6%,提前实现2025年4.60L/100公里的目标;新能源乘用车生产603.7万辆(纳入积分核算数量),同比增长95.4%。
梅松林认为,双积分管理办法有效推动了新能源车和节能车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大家预期,双积分管理办法的现行细则滞后于市场发展,需要调整从而和市场合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双积分政策调整除了引入积分池制度外,还包括提高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降低新能源单车生产积分,探索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在双积分第二次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将2024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比例设定为28%和38%,较2021-2023年的14%、16%、18%明显提高;此外,2024年-2025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标准车型分值平均下调40%左右,积分上限同步下调,同时也下调了能量密度调整系数,这也意味着企业获得新能源积分盈余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梅松林解释称,降低新能源单车积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新能源积分供应。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政策,对于双积分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认为,积分池制度应明确积分交易环节适用的税种税率,给企业合法纳税提供依据,从而稳定企业购买预期;同时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实时组织开展行业第三方“双积分”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评估。
在梅松林看来,积分管理办法是基于对市场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然而影响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关键要素很多,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双积分管理办法的挑战之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