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熟悉房地产的人大多不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棚改的提出,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带着“安居”使命出生的。
但棚改的推进进程,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不仅规模大,速度奇快,因此也被认定了房价过快上涨的主力推手。
从2005年开始至今,我们棚改推进的房子,大约是5000万套。
但其实在四万亿计划中,用于棚改的资金仅仅只有10%。
4000亿而已。
其中,棚改的主力发展周期,大约是2015年-2019年。
这三年的棚改体量,占十多年棚改体量中近乎一半。
其中,2016~2019年四年间,
全国棚改总计完成投资约6.26万亿元。
当初的四万亿,在棚改面前,实属小弟。
2018年,为坚定“房住不炒”原则,各地的棚改政策陆续得到了调整,特别是货币化棚改。
自那以后,棚改也失去了中国速度。
回归其诞生时的使命,“安居工程”。
随着棚改逐渐退出“城镇化”舞台,“拆二代”也成为了“历史职业”,但棚改依旧没有改变其“造富神话”。
没有钱,也还有房子。
土著们摇身一变,变成了包租公和包租婆。
货币通过“棚改”的形式“发放”到城市地缘人群中,这些人群,也就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升级的主力军。
随着棚改政策的“叫停”和“限制”,原本应该被“棚改”的区域进入“冰封”,遥遥无期。
也有直接“盖棺定论”的,直接进入“城市更新计划”,进行社区旧改。
这些人群最无奈,因为货币没有到他们手上,却以“景观改造”的形式,进入“子弟兵”手上。
“拆”这个字,也成了新时代的“福到”。
有人欢喜有人愁。
2020-2022年这三年,是地产的至暗三年。
而这三年,也是城投、地方平台企业的舞台,配合地方兜底土拍,维持财政收入。
而随着开发节点的不断推进,这三年土拍的地块很快就要推入市场。
为了解决城投、地方平台企业的销售问题,必须解决市场的资金问题。
“发钱。”
然后再引导这些发出的钱,通过房产的流通再次被回收。
所以,棚改,大概率会再来一次,而且会集中在2023-2024年。
但是,这一次棚改可能会和过去不太一样。
从目前发布的信息来看,大概率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为主的“棚改”。
因此,这一轮的“棚改”应该是以区域发展平衡为核心进行的。
从单一城市来看,会以板块平衡的“棚改”为核心,以推进板块上的共同富裕。
从城市群来看,会继续推送次级城市向核心城市的转移。比如以宅基地、农村土地置换为形式,推送“农户”获得“货币”进程买房安居。
不管是何种形式,但大体逻辑还是通过“棚改”,向某些特定人群进行“货币发放”,刺激其消费,进而稳定市场购买力。
“倾向于那些首次置业的人群。”
但这其实有点伪命题,因为在2016年后,城镇化进行的数据尽管还有空间,但是实际操作空间已经很小,因为“农村及乡镇”的购买力,已经通过掏空6个钱包“为子女”提前完成“购房城镇化”。
农村的棚改货币化不会催动首次置业。
反而会推送“提前还贷潮”。
要让“棚改的钱”定向去往某地“区域”,几乎只有房票一种逻辑可以操作。
而“房票”逻辑一旦“跨区”太严重,势必从行政边界上存在冲突。
所以,要救哪里的市场,还是得拆哪里。
不管文件怎么定,但地方的实际操作,肯定还是这样。
下一篇:今后,买地方政府债券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