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积木”“捏捏乐”“葡萄球”“平面滚珠”……最近各式各样“解压玩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同时,各种情绪解压场景也纷纷涌现,年轻人彼此分享着自己的解压方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线下商店发现大量打着解压、放松、治愈噱头的玩具占据着门店的“C位”,不少解压场馆也人潮涌动。这些“解压玩具”和“解压场景”究竟能否解压,其背后的“解压经济”又讲述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消费故事?
探访:解压工具五花八门,流量持续攀升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京市的几家文具店、生活好物集合店,均看到有不少解压玩具在销售。“店铺一般一个月进两次货,每次都会进一批解压玩具,像史莱姆、捏捏乐这些玩具的销量一直不错。”在九家圩路上的一家文具店里,老板沈先生告诉记者,近两年解压类玩具持续攀升。
在位于玄武区某商场一楼的生活好物集合店里,记者看到解压玩具被单独摆满了一整个货架。可反复揉搓的史莱姆、无限拉扯的“香蕉”、发泄捶打的玩偶……种类十分丰富。店员小纪介绍,由于解压玩具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销量也不错,所以店长要求专门拿出一个货柜来摆放。
当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输入“解压玩具”这一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可以看到“指尖积木”“捏捏乐”“葡萄球”“平面滚珠”“起泡胶”等多个门类,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销量最高达到几万件。
这些玩具大多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捏捏乐、指尖积木、泡泡纸等指尖把玩类玩具和消音呐喊壶、电子木鱼、尖叫鸡等情绪发泄类玩具。
记者注意到,售卖此类产品的多为玩具店,其中甚至有一家将店铺名直接取为“解压博物馆”,店内上架的200余款产品均被冠以“解压”之名,最高月销量为400多件。
根据此前的公开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今,解压类玩具在淘宝天猫整体销量增速近40%。
同时,在部分城市内还出现了类似“情绪发泄室”“减压体验馆”等主题解压场馆。南京新街口地区就有一家“奇葩减压馆”,成人票价50元起步,里面设置有多个场景。消费者可以通过砸碗进行情绪发泄;在狭小的尖叫屋放肆嘶吼;还可以将陈列在四周墙壁上的小黄鸭等当作假想敌,随意揉捏。根据线上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两万多名顾客通过平台购票前往体验。
声音:花钱的解压体验,只能缓解一时的焦虑
“我需要一个东西可以释放压力。”“就是感觉很烦躁、焦虑、抑郁……”“工作压力太大了。有时候碍于自己已经成年了,不好意思哭出来,就只能找其他方式来缓解下焦虑。”在采访中,缓解压力、焦虑成了不少年轻人选择解压玩具的原因。
在位于江东北路的某泰拳馆里,27岁的赵静刚刚结束一场酣畅淋漓的“对决”。学习泰拳已经三个月的她,每周都会进行两次训练课。她告诉记者,“入坑”这项运动是因为某天刷视频看见有女生打拳,觉得“很酷”,尝试后觉得很过瘾也很解压。“现代年轻人压力大且缺少锻炼,打拳时能够‘放空’自己,压力仿佛全变成了动力,随着汗水一起蒸发消弭,同时还也能燃脂健身,一举两得。”赵静说道。
28岁的王心怡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DIY作品。“可能因为这个年龄段要面临的事情比较多,我身边不少朋友压力都挺大的。”她告诉记者,身边的同龄人或面临婚育压力,或面临职场转折,普遍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花几十上百元尝试一些新东西,还能达到解压的目的”。
但她同时也坦言道:“一开始确实挺解压,但后来就发现这种解压只是暂时的,压力只是得到短时间的缓解,但并不能得到根治。”
同王心怡有类似想法的还有24岁的陈昕。陈昕曾经是一家石英砂肌理画DIY工坊的老客户,几乎每周都会进店消费2—3次,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体验的时候,感觉还蛮有趣的,听着石英砂涂抹在画布上发出的‘沙沙’声,觉得非常治愈,同时自己的注意力能集中在画上,从而放下其他琐碎、烦心的事,让我觉得非常放松。”但久而久之,陈昕发现,这种活动只是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而且每次体验都要花费100元左右,反而给她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在采访中,一家减压馆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来门店的基本上都是新客,体验超过5次的顾客几乎没有。“感觉减压馆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时的解压快感。”她说。
专家:解压玩具难成真正解压阀,需正确找到情绪出口
通过探访,记者发现,解压产品的消费群体基本是年轻人,其中尤其以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在这些消费者中,有不少带着解压目的,希望得到情绪释放。也有更多的消费者,将目光集中于拍照打卡。悦悦告诉记者,虽然顾客人数并不少,但大多是“尝鲜”式的打卡消费,常客仅占一至二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曾随机询问几位顾客的体验感受,有不少人在对解压效果给予部分肯定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不会有后续的消费行为,自己“只是想体验一把”。
对此,某平台消费行为中心研究员何先生认为,新兴的消费场景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而此刻的市场呈现出的是一种“虚假繁荣”。“对年轻人来说,解压的可替代性方式很多,为了解压每次都进行消费并不现实。并且,目前市场上的各类解压项目在设置上同质化严重,即便是多次消费也难以带来新鲜的体验。”同时何先生表示,此类商户想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拓展自身业务,保持场景、道具更新,增强用户体验等方面多做文章。
那么,通过线上线下“解压消费”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达到解压消愁的目的呢?
心理咨询师陈露表示,从各类解压项目和产品的设置上来看,或是通过摔东西、挤压、呐喊、运动等发泄的方式达到卸除压力的效果,或是把人从压力情境中抽离出来,从而获得短暂的逃离和“放空”。“这些线上线下‘解压消费’是能起到一定解压效果的,但其中一些带有暴力元素的宣泄,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并非是一种积极的方式,甚至可能加剧极端情绪的产生。”
“尝试寻找情绪出口,是避免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有效方式,但涉及到中重度的情绪问题,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就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陈露建议,年轻人可以通过减少压力源、提升抗压能力、改变生活方式等方式来解压。“户外运动是最健康的,散步、爬山等户外运动不仅能让人走出封闭的空间,与自然亲密接触,还有助于睡眠、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大家尤其要注意,应养成规律的作息,少熬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