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枫月夜
1932年,一则漫画《一位明智的经济学家提问》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个银行倒闭受害者和松鼠的对话。
松鼠问:“你为什么不在光景好的时候为将来存点钱呢?”
破产者答:“我存过。”
一位明智的经济学家提问
这幅漫画揭露的就是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也就是被后世称为的“大萧条”。这一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经的济危机影响了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希特勒因此而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萧条也对现在的美国人理财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现在,许多美国人不爱存钱的理财观也许就是从那时遗传下来的后遗症。
咆哮的20年代
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我们先来看看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929这一段时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期。这段时期,世界各地的人们赋予其不同的称呼:法国称其为“疯狂年代”,德国称其为“黄金20年代”,美国称其为“咆哮的20年代”。
“咆哮的20年代”美国有多繁荣?
我们从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纸醉金迷的描写可见一斑。对许多人来说,菲茨杰拉德作品就概括了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美国“咆哮的20年代”经济能繁荣的原因是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军火工厂转而生产消费品。大规模生产使中产阶级能够购买和享受以前他们负担不起的科技产品,这鼓励了诸多产业的快速增长,美国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崇尚消费主义文化的国家,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由于北美经济的蓬勃发展,欧洲国家从美国这个繁荣的国家获得了贷款,使之得以摆脱战时债务。欧洲国家也开始繁荣起来。 ——《大萧条1929-1933》
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的标志是汽车。在此之前,汽车是奢侈品,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1908年,福特的T型车横空出世,售价仅850美元,而到了1924年,售价更是低到了260美元,美国大众几乎都能负担的起,据统计,当时每五个美国人就有一辆汽车。
20年代汽车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一部分
汽车代表的是当时美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而当时美国人的精神文明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收音机成为美国的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为全国听众提供了革命性的娱乐。好莱坞生产的胶片,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吸引到了电影院。还有音乐,爵士乐这一源自黑人的音乐,得到白人的欢迎,变得流行起来。还有体育联赛,巴比·鲁斯等偶像运动员的崛起,使得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涌进体育场馆观看比赛,可以说现在美国四大联赛的观众基础其实就是那时奠定的。
文化自信也促使了美国的女权解放和妇女进步,美国女性的地位大幅度攀升,她们拥有机会去做她们任何想做的事。毫不夸张的说,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已经基本实现了美国梦。
惊慌失措的投资者
但这个国家工业并没有遭受打击,工厂仍能源源不断生产产品,是什么原因数以万计的企业东西卖不出去,不得不选择破产了事呢?原来是消费者兜里没钱了,为什么消费者兜里会没钱?原来他们把钱投资给了银行,银行许诺给予储户高回报,银行又把钱借给了企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而消费者手上没了现钱,消费的欲望并不大。
工厂生产的商品积压的越来太多,企业没利润难以生存,想从银行贷到更多的钱,但银行此时也不好过,工业的高速发展抑制了农业,而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储户想要把钱取出来买必需品,但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于是挤兑开始。
银行慌了,他们找到美联储(美国银行监管部门,为防止发生挤兑而生),美联储却要银行提供抵押或保证金,银行无法提供抵押或保证金,于是就不得不选择破产。雪上加霜的是,为防范通货膨胀的风险,美联储还提高了利率,导致企业更借不到钱,这就成为死循环。
股票交易所混乱的人群
大萧条是美国商人在股市上投机,企业家为了300%的利润也不惜“铤而走险”等弊病积累的结果,能维持十年繁荣得益于美国的工业模式和消化能力。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国家,“一战”时的经济是由武器制造业推动的,当和平到来时,武器制造业突然停产,美国改向民用制作业发展,还能维持十年的繁荣,但十年期满,美国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此后的美国也认识到武器制造业对其经济的影响,是以后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美国成为武器出口,美国仍要保持其绝对领先。当然这都是后话。
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并未太在意,相反还很乐观,他的这种乐观让他只干了一届就灰溜溜地下台,其惨状真有点像今天的特朗普。胡佛后来虽然承认经济危机,但不承认是美国导致了经济危机,在他的回忆录中称,大萧条的根源不是华尔街的崩溃,而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他还声称“1932年的欧洲金融危机才是将经济衰退演变成大萧条的真正原因”。
大萧条下挤兑的人群
许多经济专家也附和胡佛的观点,比如巴里·艾肯格林和哈罗德·詹姆斯在他们1992年出版的《金脚镣:1919 —1932年的金本位与大萧条》一书中,将大萧条归因于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归金本位制。
所谓金本位制是牛顿提出的一种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这意味着如果国际商人想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可以用本国货币购买黄金并支付,也可以以固定价格购买外币支付。
经济学家认为金本位是大萧条的原因是:黄金限制了以黄金为抵押的银行可以借出多少钱。当黄金库存枯竭时,银行不得不缩减发放贷款的规模,这反过来也意味着企业的可用资金减少,从而拉低了生产、就业和消费水平。 ——《大萧条1929-1933》
欧洲经济疲软和恢复金本位制可能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之一,但把责任全部归咎给欧洲难免有失偏颇。
迷茫的投资人
罗斯福新政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和埃德加·胡佛都叫胡佛,但后者比前者出名的多,虽然前者是总统。因为埃德加·胡佛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毕竟特工出生的人身上的传奇色彩要深厚的多。
胡佛是接替柯立芝成为美国总统的,我们中国人感兴趣的是胡佛曾在24岁时在中国河北唐山的煤矿“打工”的一段经历。
胡佛是煤矿工程师出身,不懂经济不说,为人还很固执,柯立芝给他应该说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浑然不知,他认为美国在自己的掌舵之下会更加强大。
在美国四十多个总统中,胡佛和今天的特朗普应该说是非常相像的一位总统,都是盲目自信和喜欢打嘴仗,比如都喜欢把自己的原因推给别国,都喜欢提高关税来打击别国。1930年,胡佛强行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这一法案让美国当时的GDP萎缩了50%以上,而三年后,胡佛也因此灰溜溜地下台了。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相比之下,罗斯福总统要比胡佛有魄力的多,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并有始有终。实际上当时经济危机出现兆头时,包括凯恩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给胡佛提出过建议,甚至联名上书,但胡佛一一给拒绝了。
胡佛拒绝是因为他接受保守的经济学观点。保守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当需求下降时,企业生产会减少,贷款需求也随之减少。贷款需求减少会使利率下降,既刺激企业增加借贷和生产以及雇佣更多的人,又鼓励消费者支出,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 —— 《大萧条1929-1933》
但随着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国家的兴起,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政府对经济干预所起的作用。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
在股市崩盘之后,政府缺乏干预,反而顺从美联储,导致了经济恶化。没有政府的支持,大规模失业将持续下去,不断下降的需求将推动企业削减生产,进而裁员,消费进一步降低。政府应该出台大规模的公共支出计划,以补贴需求和生产的下降,资金不是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体系借款,而是通过发行新货币实现。
罗斯福细心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罗斯福新政不是罗斯福一个人的新政,而是那时候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经济成果。
罗斯福
1933年,罗斯福颁布《紧急银行法》,放弃金本位制,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工业制品的生产,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大力投资兴建公共工程,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等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罗斯福还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是一部对美国银行系统进行改革的法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是依此法成立的。这部法律的目的在于对投机采取一些控制措施,降低投资风险。
如果和银行打交道,你会知道我们国家有个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一个银行存款在50万以内保赔。可你知道吗?美国的银行在大萧条之前居然没有这种制度,储户把钱存银行就如同“裸奔”,所以当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会有那么多储户会破产,是美国人的贪婪、冒险害了自己。
大萧条1929-1933
结论和启示
美国人不爱存钱的观念就和文章开头的漫画所说,他们之前存过,但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却血本无归,虽然罗斯福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引入保险制度,对金融加强监管,但有了之前惨痛的教训,更多的人还是不信任,与其把钱放在银行打水漂,还不如自己花掉实在,许多美国人的都是这么想的。
果不其然,到了1999年,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一些条款,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同时大规模从事投资银行活动。
克林顿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法案签署后,美国政府十年后就受到了惩罚。2009年,奥巴马政府时发生了严重的次贷危机,最后还是恢复了部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才成功度险。
加强风险意识,保持金融稳定,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经济危机也绝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也应警惕,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END
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笔者的文字,想要了解更多文史知识,欢迎关注@江枫月夜 吧!
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参考:《大萧条1929-193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中国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