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一篇谈到中国的土地战略,说到土地资源与变化的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自然涉及到今天的房地产。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
1、中国房地产的历史功绩在于,作为地方政府的“创业原始资本”(简称“土地创业”)及其居民带来的“财富效应";
2、中国房地产的罪过在于,房地产泡沫导致对国家金融和经济的风险“绑架效应”和“抽血效应”;
3、未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应该导入“市场配给制”;这是基于中国社会的三个基本逻辑事实;
4、未来中国房地产,必然走向地方政府“土地创业”与“市场配给制”共同运行的局面,从“非人性化”供给向“人性化供给”供给的升级。
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历史? 如何评价今天的房地产之局面?未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与政策到底有什么好的药方?
对于这些关键问题,明君其实早在三年前似乎已经感到思考完备了,于是就搁置在脑子里,只是希望在适当的时机把这些思考说出来。现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房地产问题肯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中最为“中国式”问题。
一、房地产功绩:作为原始资本的“创业效应”和“财富效应”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启动因素就是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原始资本就是土地。由于土地是国有的、而且初始状态不是商品,就不可能作为原始资本来招商引资,所以地方政府成立城投资公司,然后用政府划拨的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用于土地上的道路、公共设施的开发,让最初土地成为“熟地”(称为开发区、科技园区等),进而引入外部资本,建立工厂、招人生产商品销售,然后获取税收,地方经济也发展起来。
对于地方政府,这么一轮操作似乎司空见惯,但却隐藏着三个经济逻辑。
其一,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市场交易和竞争主体,这个就是张五常论述的,中国市场经济为什么有效率的根本原因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地方政府之间的招商竞争。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老外看不懂的。
其二,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其把土地作为最初的原始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实际上就把最初的土地商品化、资本化了,让土地带上了资本与金融属性,这就更有中国特色了。
当这些土地被地方城投买卖给房地产公司,形成“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持续招商引资的现金流。为了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必须确保卖地收入资金能够对土地进行滚动式开发。这也就确认了在要素市场中,地方政府本质上就是一家“创业公司”,土地不过是其的“创业(原始)资本”而已。
政府作为创业公司,他的支出是土地开发、银行抵押贷款利息和招商费用,收入就是销售土地和税收。由于招商引入的企业大部分税收被减免或优惠,所以最终获得的税收不可能弥补土地开发成本,弥补支付银行抵押贷款的利息,必须通过持续卖地给房地产公司,获得更大的现金流,这就需要不断抬高土地拍卖价格!
如此,一方面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大抵押贷款,另一方面,维持对地方土地的滚动开发和招商,推动地方经济继续发展。
由于地方政府是土地的最初唯一供给者,只要控制好土地开发供给的节奏,就可以抬高拍卖土地价格。
其三,对于居民而言,随着房子的货币化、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下房子短缺造就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上银行可以给居民发放购房贷款。当房子价格持续上涨时,炒房成为最为赚钱的生意,房产具有了金融投资属性。
土地价格的上涨,让地方政府作为创业公司生意兴隆,同时房价持续上涨,也给购房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增加的效应,造就了中国的大量中产阶级,尤其是拉平了与国外居民收入的落差。即形成了中国普通居民在财富增长上的“蓄水效应”。
所以中国房地产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巨大贡献在于:
1、是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创业公司的原始资本,推动着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的市场化,促进各地政府之间因为招商竞争而提升了市场交易效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初引擎。
2、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购房的居民获得了强大的财富效应,很多人由此成为中产阶级。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让普通民众财富迅速增加的造富运动!
3、房地产拉动着建筑、钢材、家电、家具、装修、汽车、服务等,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繁荣的支柱产业。
二、中国房地产的罪过:“绑架效应”和”“抽血效应”
由于土地、房产价格迅猛上涨,引致持续房地产疯狂投资扩张和价格炒作,其负作用也是巨大的。
1、由于地方政府以土地抵押方式进行土地滚动开发,摊子越扩越大,形成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巨量的债务无法归还。
2、房子被居民炒作,价格越来越高,一方面,推动房地产开发疯狂扩张,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本投入,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房价达到一定高度后,造成后来买房的人形成巨大的家庭债务。
3、为了不至于产生房产金融危机,政府对房价进行了管控,促使房价下跌,房地产公司由于疯狂扩张而招致债务危机或破产,形成了巨大的债务规模,绑架了银行和甚至整个国家金融系统。今天那些巨大的房地产公司似乎无一幸免!
4、更谓甚者,大城市的高房价,导致年轻人才因为购房贷款落下了巨大的房贷债务,形成短期投机挣钱心态,无法安心工作、搞科研。由于权力的深度介入,导致围绕着很多房地产项目的腐败行为频发。
2008年华尔街危机,我们4万亿的经济刺激,房地产成为这些增发货币的“蓄水池”。进一步助推了房地产价格迅猛上涨,引发投资和炒作之风。
这就造成目前这种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居民高负债率以及房地产公司的债务危机。
这三类巨量债务,构成威胁中国金融稳定的定时炸弹!就是从今天看来,这些债务“绑架”了银行金融系统,进而绑架了中国经济。这就是“绑架效应”,而且如果房地产债务问题处理不好,中国经济的顺畅发展似乎可能性不大。
高房价造成的巨量投资价值,不仅让实体经济的投资被挤压,而且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形成了正常经济循环中“抽血效应”。
房地产一方面成为居民财富存量的“蓄水效应”,另一方面又成为经济发展“抽血效应”。
三、房地产成为“产能过剩”与“巨量债务”的罪魁祸首
到了2019年,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处于两难状态,如果任由房地产疯狂开发和价格上涨,肯定最后导致整个房地产、金融系统的崩溃,所以必须对房地产进行治理,对房价进行压制,尤其抑制房子的炒作。
但是如果对房地产压制用力过猛,导致房价大幅度下跌,由于老百姓的财富基本上都是留在房子上了,不仅导致百姓财富大幅度缩水,而且引发地方债务危机、房地产公司债务危机集中爆发,可能连带到银行出现债务危机,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这个风险就太大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见,房子的价格不能再持续上涨了,但无论从债务还是居民的财富效应,房价又不能降低,所以就变成了现在“价格稳定”或“稍跌”的状态,实际上还是维持房价,手法就是“房住不炒”。
其实,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房地产尽管价格上涨,但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还是温和的、有节奏增长。而4万亿的经济刺激导致房地产价格疯狂增长,大大刺激了房地产上的投资和投机,不仅造成经济供给扭曲和产能过剩,更构成对实体经济循环的“抽血效应”。
时至今日,从2008年到2018年的房地产过热,不仅成为经济结构扭曲、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也成为今天实体经济增长率下降、和产业升级的掣肘因素。尤其是巨大的债务隐患依然悬在头顶。
四、中国房地产必须要清楚的两个关键问题
中国房地产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存,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今天和未来,中国房地产的“正效应”还存在吗?还要不要持续发挥房地产的正效应?
明君感到,不仅存在,而且未来还是必需的。
因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似乎还是唯一方式,即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创业公司的本质属性依然不能改变,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的“原始创业资本”还是必须的。
只是近几年这个模式似乎有所升级,例如合肥市等,除了用土地作为原始创业资本,还吸引国资、民资企业成立创业引导基金,用于对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的招商投资。这样减少了对土地作为原始资本的依赖,但其底层逻辑还是要做土地这个关键市场要素的文章,因为任何项目的引入都需要场地和空间啊。
因此,现在的地方政府角色,由原来以土地为原始资本的创业性质,升级为以土地和资本(基金)为原始资本的“创投”性质了。
其二,房地产作为百姓的财富效应也依然存在。因为中国居民的最大财产、占据财富份额最大的因素也是房子,即中国普通居民最大的财产收入也就是房产而已。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房地产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启动内循环的模式,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造富效应最快的富民方式!本质上是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土地的价值转移成为百姓的财富。
在此过程中由于土地的行政垄断,也造成拥有权力的人通过腐败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还有那些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房地产商人)获得了巨量财富。
然而,明君认为,房地产对普通百姓的“财富效应”之功劳,要超过其造成的危害和留下的后遗症!
第三,对房地产的需求,及其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支柱)效应也还是存在的。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建造的房子面积,按照人均30平米居住面积,已经能够满足了居民居住需求了。
这种观念肯定是错误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居住的需求不会停留在仅仅30平米的住房面积上,而是居住的舒适、环境的优良,甚至能够在农村有一套度假的房子。
显然,现在城市里类似鸽子笼市的高层楼房,人口密集、四周环境恶劣的小区居住肯定是不人性化的居住方式。如果百姓收入上去了,肯定会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筹划购买自己的第二居所。
也就是说,满足中国老百居住需求的房地产,随着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的数量需要满足。
各位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普通城市居民,如果都在农村或者其他城市,有一个第二居所,这个对房地产的需求绝对是巨量的!其推动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绝对不比过去20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逊色啊!
我们必须问的第二个问题是,现在的房地产后遗症(即房地产的负面效应)到底错在哪里呢?其责任又怪谁呢?
其一,为了应对美国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4万个亿的货币放水显然是导火索。使得本来与经济发展节奏相适应的房地产价格和增长迅猛扩张,在银行加大房贷的条件下,加速了房子的投机效应,也包括财富效应。推动着房地产公司、社会资本蜂拥进入房地产,形成了房地产扭曲式供给。那些超高楼层、鸽子笼式、密集建筑、没有什么小区面积和环境的“非人性住宅”被开发出来,竟然价格也被无理性地炒上了天。这些房子只要没有被卖出去,形成烂尾楼的可能性极大。
其二,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卖地收入,与房地产商、银行配合默契,持续炒高房价,导致房价远远偏离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成为投机的金融产品。
尽管我们可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疯狂套取银行资金的房地产商,但最终的根源还是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即以土地为原始资本的“创业行为”。或叫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种地方政府“创业行为”在当时情形下没有任何错误,只不过被宏观货币政策(4万亿刺激)迅速吹快了节奏,加上房地产商、投机分子給带歪了节奏,整出了巨大的经济泡沫。从满足居民需求而言,也扭曲为非人性化的、高价炒作了。
但是发展房地产的方向也没有任何错误。因为在居民的需求中,吃住是最基本、也是一生中占有预算最大的两各部门,对于普通百姓,人生的基本幸福,无非是吃得好一点,住得舒心一些。何况房地产据说能够带动上下游56个行业的发展!
五、未来房地产的三个“突破”
未来中国必须要发展房地产,应该是在突破目前房地产后遗症的基础上,其特点应该有三。
其一,需要发展人性化的房子供给。无论是居住面积、居住环境、还是二处房子,都必须是适宜居住的,杜绝现在居住超常密集、超高的、小面积的“鸽子笼”,小区公共面积小,基础公共设施缺乏。
其二,不能否认房子的适度投资、投机价值,但通过税收方式进行投机炒作的抑制。对于那些多地、多套房子的业主,如面积超过200平米、房子超过3套的,必须征收高额的房产税。
其三,适度放开土地供给,尤其发展多元的土地供给主体,如允许农民宅基地入市等,加上超面积、超套数的高额累进税,促使价格回归,让普通百姓可以接受。
这三个举措可以概括为,从投机性的房地产向人性化的房地产转型升级。
人性化的房地产并不是意味着否定房地产市场及其交易的自由,房产作为投资甚至一定程度的投机,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市场经济活跃经济、促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必要功能。
故此,我们把未来中国房地产的决策定位为“市场配给制”。
六、“市场配给制”是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必然选择
所谓市场配给制,包含着“市场”与“配给”两个因素。
首先是坚持市场经济,即允许房子的交易、投资、甚至某种程度的投机行为的存在,肯定这些作为市场交易及其自由必须得到保障和保护的。
其次又是“配给制”,即任何中国公民,其家庭原则上只能购买两套住房(每套面积不超过200平米?),允许在不同的地区购买。家里子女结婚后组成新家庭,也享受基本两套的数量配给。
再次, 对于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低收入、无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和公寓。也是配给制。
最后,对于那些有钱人,如果他要超过2套标准,也允许其按照市场价格购房,但超过两套及其基本面积(如每套200平米)必须缴纳房产税,而且采取累进税,如果达到第5套,累进税可能30%。
市场配给制,一方面,对房子进行了人均家庭的2套配给;另一方在范围内允许进行市场 交易、投资、投机。尤其为了抑投机而采取的超标重税机制。
这种“市场配给制”是基于中国社会的三个基本逻辑事实。
第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人口巨量,耕地少,要满足人人都有房子住,而且住得舒适,必须是“配给制”(某种程度的平均主义!!!)。如果任由有钱人大量购买,必然形成以土地为基础的房子垄断,形成超高房价,让大多数家庭因为缺乏住房或高房价支出而导致债务、终身贫困。
第二个基本事实是,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如果完全做到“房住不炒”,没有了房地产市场的自由交易,回到计划经济必然导致供给“短缺”,只不过现在的房子短缺不是数量的供给短缺,而是“人性化住房”的供给短缺。必然牺牲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牺牲老百姓的居住质量和福利。
第三个基本事实是,地方政府依然还是作为“创业主体”,即使从土地创业升级到“投资创业”,需要土地收益和房产税收益两者结合,土地作为招商引资、引技、引才、引项目的“创业原始资本”。任然必须的。
从目前和未来数十年,似乎没有任何组织可以替代地方政府,作为“创业主体”,并以此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所以土地和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必须得到保障。
从房地产的增长空间来看,随着“市场配给制”的导入,房地产的产品服务创新将从“非人性化”供给向“人性化供给”的转型升级。
“土地创业”、 “市场配给制”、“人性化供给”,大约是中国未来房地产的三个战略决策支柱!!